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魅生 > 扬州戏班那些事

扬州戏班那些事

只得夜夜笙歌,天天听戏。听一出戏“费镪四十馀万”很平常。有这些“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的大富豪存在,扬州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戏曲消费市场。伶人们把扬州当作淘金的圣地,各地班社蜂拥而至,落地生根,日子过得相当红火。

    在日常火爆的剧场演出业务之外,戏班们还给这些挥金如土的富豪做专场堂会演出,收入丰厚。围绕戏曲产业的周边产业也随之兴旺发达,如行头、乐器、道具生产、伶人培训、演出宣传、戏台承建等等。在扬州地面上有头有脸的盐商,不养个家用戏班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清代乡间戏台

    乾隆六下江南,这些富商的家班派上了用场。当时曾有九个著名戏班:徐尚志的“老徐班”、黄元德的“黄班”、张大安的“张班”、汪启源“汪班”、程谦德的“程班”、洪充实的“洪班”、江广达的“德音班”和“春台班”、“维扬广德太平班”。他们轮番伺候老佛爷,老佛爷看得眉飞色舞,都不想回北京了。有记载,1768年这次,两淮盐商不算拍戏费用,仅人吃马喂的招待费就花了四百六十七万两银子。

    乾隆老佛爷的恩泽,又反过来推动了扬州戏剧更加繁荣。政府把扬州指定为戏剧审查机构的所在地,戏班子通过扬州的选拔,才可以登堂入室,上达天听。扬州乃至南方戏剧因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有足够大的市场,就形成了竞争,竞争又促进了发展。为提高演出质量,各班社不惜工本,加大投入。有实力的戏班,不但对当前的主要演员高规格选聘、挖角,而且大批采买幼童,由全国各地聘请良师,长期培养、训练,进行长远投资,形成了早期的伶人科班。

    最离谱的是,有的戏班甚至提供优厚待遇,养了一批精于词曲的当世才子做专业戏剧编导。才子本来属士人阶层,是国家名义上的主流精英,这样做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有大学教授上街摆地摊一样。其实,这也体现了森严的中华帝国等级制度出现了乱象。

    不过,这些士人的参与,也确实使得扬州戏班呈现出了所谓“聚众美而大备”的执业精神。这种精神成了梨园行普遍的行业现象,“戏班子”成为了扬州地面的城市标志。

    在乾隆五十五年,一道圣旨传到闽浙总督衙门。扬州,再次成为了给老佛爷晋戏的主力。

    高朗亭后来进京搭的三庆班,开始酝酿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