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魅生 > 走在艺术之路上(1)

走在艺术之路上(1)

活,不吃饭能活吗?

    同时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戏班生涯是要四处漂泊的。观众久看一个戏班就看腻了,所以他们要时时换场到其他地方营生。这就导致他们不能持续定居在一个地方,为那里的生产建设做贡献。人离乡贱,所有伶人的人生,都注定了要背井离乡去流浪。

    这些特征,注定了他们流民、贱民的宿命,而世袭伶籍制又让他们永远无法翻身。

    戏班子演出皮影戏

    戏班为了吃饭,常年地四处奔波,伶人不断辗转到另外的地方谋生。唱戏的道具、行头也不断增加,从一开始步行肩挑,发展到坐大篷车。伶人们,就是这个国家中的流浪者。有一本书叫《宦门子弟错立身》这样描写戏班,“奈担儿难担生受,更驴儿不肯快走”。挑担子挑得好辛苦,连驴子都累得走不快了。这是伶人奔走天涯的真实写照。

    到元杂剧兴盛以后,戏班规模开始壮大,增加到了十几人。同场台前演戏的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人,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三类,十几个演员配合才可以演一台戏。

    这样,一家人就不够用了。于是戏班子开始社会化,面向社会招聘人员。这时,戏班经历了漫长的专业技能积累阶段,已经要求从业人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所以招聘时最好选择小孩子,从娃娃抓起。

    招聘本来是一件促进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好事。但是在那个年头,戏班招聘却使用了一种残酷的合同制度:签**契,买卖人口。

    就这样,每到历史上青黄不接的时代,生活不下去的人,从此又增加了一种卖儿卖女渠道。在戏班这边,有了家族以外的人参与业务,这象征着梨园行实现了由家族小作坊到社会化的量变,成为了一种“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