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二、王道以教化为大务、刑罚为辅

二、王道以教化为大务、刑罚为辅

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作为王者大本的"三者",第一说的是承天意以顺命,即尊天的问题;第二是明教化以成民性;第三是正法度以防欲。这其中的第二,就是涉及教化内容的问题。从董仲舒的人性论知道,在他看来,民性,乃天质之朴;善者,王教之化。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所以他说: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承天意教民性成善,②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③ 《春秋繁露·天辨人在》。

    ④ 《春秋繁露·立元神》。

    ① 《春秋繁露·立元神》。

    ② 《汉书·董仲舒传》。

    ①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这是天立王和为王者所规定的专任。应该说,这也是王者明教化民的中心任务,王者对万民所进行的一切教化,目的都是为着解决这个任务的。

    关于教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就是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例如在《天人策》篇中谈到"以教化为大务"时他说:"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于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还有前面所引《为人者天》篇中所说:"教之以仁也","教以义也","教以孝也","教以弟也"。这显然也是伦理纲常中事。又如,正是在上述"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之后,接着指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故孔子日:'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这就是说,通过对万民实行封建伦理纲常的教化,使之能够自觉按照封建伦理纲常的要求去行动,从而达到君子之列。这就是董仲舒王教的具体内容和最终目的。

    董仲舒虽然非常重视德教,但他并未走到教育万能、否定刑罚的地步,相反,他在强调重教的同时,提出了以刑法辅之的思想。当然,这也是以天为根源的。这就是所谓"为人主者,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①例如,除了前面所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天之志,常置阴空处,稍取之以为助。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之外,他在《威德所生》篇还详细论述了威、德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如他说: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政之理,不可不审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后发德,必先平然后发威。此可以见不和不可以发庆赏之德,不平不可以发刑罚之威。又可以见德生于和,威生于平也。不和无德,不平无威,天之道也。

    这就表明,威德乃是天所具有的两个方面,其中就有着君者为政之理。

    故此他又说: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杀生之势,以变化民,民之从主也,如草木之应四时也。喜怒当寒暑,威德当冬夏。??喜怒之有时而发,寒暑亦有时而当出,其理一也。当喜而不喜,犹当暑而不暑;当怒而不怒,犹当寒而不寒也;当德而不德,犹当夏而不夏也;当威而不威,犹当冬而不冬也。??喜怒之发,威德之处,无不皆中其应,可以参寒暑冬夏之不失其时而已。故日圣人配天。②这里就提出了人主居至德之位,操杀生之势,以变化民,施威德必当其时而出的问题。发德必当夏,发威必当冬,否则,当德而不德,犹当夏而不夏,当威而下威,则犹当冬而下冬。其结果,如暖清寒暑之出,当其时则岁美,不当其时则岁恶;和德平威之出,当其义则天下大治,不当义则天下大乱。

    不过,和德平威之出与四时之比,并不是机械的。如董仲舒在《如天之为》篇所指出的:天之生有大经也,而所周行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杀殛者,行急皆不待时也,天之志也,而圣人承之以治。是春修仁而求善,秋修义而求恶,冬修刑而致清,夏修德而致宽。此所以顺天地,体阴阳。然而方求善之时,见恶而不择;方求恶之时,见善亦力行。方致清之时,见大善亦立举之;方致宽之时,见大恶亦力去之,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时有杀也,方杀之时有生也。是故志意随天地,缓急仿阴阳。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郁滞,且恕于人,顺于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① 《汉书·董仲舒传》。

    ①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按照天之大经,春修仁,夏修宽,秋修义,冬修刑。但是求善之时,见恶也下放过它;方求恶之时,见善亦要力行。这就是说,德教与刑罚随时都要做,而不可弃之的。

    正是据此,他在《保位权》篇中提出了为君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的观点。因为德共则失恩,威分则失权;失恩则民散,民散则国乱,失权则君贱,君贱则臣叛。故此他提出了圣人之治国,务令民有所好,有所恶。"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故设赏以劝之";"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故设罚以畏之。"这样,"既有所劝,又有所畏,然后可得而制"。当然,这里的所好与所恶都不可过多。"所好多,则作福;所恶多,则作威。作威则君亡权,天下相怨;作福则君亡德,天下相贼。"故此他认为,"故圣之制,使民有欲,不得过节;使民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这就是董仲舒以教化为大务同时辅以刑罚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