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三、"无类类比"和"循名得理"的认识方法

三、"无类类比"和"循名得理"的认识方法

    贯穿于董仲舒认识论的,有两个最突出、最重要的认识方法,一个是"无类类比"法,一个是"循名得理"法。

    类比,历来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类比,也就是以类相比,或比类而同,或比类而异,以已知而知未知,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所以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知真伪,别同异,见高低,识优劣,察种属,触类旁通,不断有所前进。早在先秦,后期墨家就提出了"以类取,以类予"①和辞"以类行"②,即提出了以已知推断未知以类作为推论的枢纽。这就是说,类比也是逻辑推论的关键所在。董仲舒就非常善于进行类比,这是他在研究《春秋》时所发现的重要方法。如他说:《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也。是故论《春秋》者,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五其比,偶其类,览其绪,屠其赘,是以人道浃而王法立。①《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吵、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将这两段话合而言之,就是说,《春秋》之道就在于举往以明来者。《春秋》所论十二世之事,人道通彻,王道齐备,王法布于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互相补充,彼此晖映,及于天下万事万物。因此,论《春秋》者,都以《春秋》所举为样板,"五其比,偶其类",即与之比类,以"存其意"、"贯其理"。这样,"天地之变,国家之事,集然皆见"其对错,使人道得以流行,王法得以建立。

    董仲舒的类比法通贯其全部著作,尤其是他的《春秋繁露》。他的天人"相副"、天人"相类",就是靠着类比而得出的结论。董仲舒利用类比法最成功的例子,是他对人性的认识。有人说,"性有善端","心有善质",还不足以说明性善吗?董仲舒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比类率然,有何疑焉。"③为了说明性有善质,而未可谓善,必须待教而善,他还把性比于禾,善比于米,以此表明善出于性,而不可谓性为善。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我们还要专论,这里就不再评述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董仲舒的类比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无类类比"。"无类类比",即非同类之比。类比本来是以类同为前提的,非同类则无以为比。而董仲舒则正是把非同类作牵强的比附,归为同类。他的天人"相副"、"相类",就是通过这种附会比类的结果。天人之所以发生感应,天、人"同类"、"天人一也"是其前提。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先把人与天作牵强附会的比较,头圆像夭,足方似地,然后从四肢与四季,五脏与五行等等加以类比,这就是所谓"以类合"、"以数偶"的方法,从而得出了"人副天数"的结果。如董仲舒说:"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①类似于此者,在董仲舒的类比中,比比皆是。这种无类的类比,无疑是一种主观的比类,带有极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① 《墨子·小取》。

    ② 《墨子·大取》。

    ① 《春秋繁露·玉杯》。

    ② 《春秋繁露·高庙园灾对》。

    ③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① 《春秋繁露·人副无数》。

    这种类比法,当然是以直观经验为依据的,以其已知之经验事物推知其未知之事物,这就叫做直观经验类推法。牛顿由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推知了地球的引力作用,又进而推知了万有引力。从方法论说,显然也属于这种经验主义的类推法。另外,儒家所鼓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不也是这种经验类推法吗?可见,这种直观经验类推法,并非无合理之处,相反,是有其相当合理成分的。尤其近来,有人把董仲舒的无类类比法与现代的相似理论和协同学联系起来,发掘了其中的合理成果,应该说有可取之处。不过,把董仲舒在当时所使用的这种经验主义的类推法加以"现代化",认为"董仲舒有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方法论,即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现象相似为基点,以事物量的一致和质的类同为依据,通过事物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事物的自组织效应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系统(自然和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的类比方法",①我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协同学"同"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一样,都是现代科学的一种方法论,而董仲舒所使用的直观经验类推法,则是不可同世而语的。它既不是"以事物量的一致和质的类同为依据"(关键在于是无类类比),也不是什么"事物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效应",而纯属董仲舒以直观经验为依据的主观类推。这正是下面我们所要指出的董仲舒在运用这一方法时的错误所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运用的这种直观经验类推法,虽然有不少合理之处,因而今天仍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在此必须指出,运用这一方法,不可总是停留在经验领域之内,这是一,二是还要力戒对直观经验类推法的主观应用。董仲舒在运用这一经验类推法时所犯错误,恰恰就在于此。首先,他始终把自己的认识停留于经验之中。在研究天的本质这个纯属抽象的问题时,他却企图通过与人的各种器官的比附,以说明天具有人伦性,就是最突出的例证。对于这种认识论中的错误,恩格斯曾经指出:"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是在感性认识的领域内。"②董仲舒认识方法上的错误,显然表现了这种经验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