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九、《史记》通行版本和读本

九、《史记》通行版本和读本

,对难句难段,先串译后疏注。便如《五帝本纪》:"获宝鼎,迎日推策",注:"获得了宝鼎及迎日推算的神策。迎日:预先推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推策:推算历数之神策。策者,蓄也,占卜之物。"先串译,使读者知其意,再列注文,使知其所以然。许多词组,也以串译代注,增强了可读性。此外,今注不平均用力,难文难句详尽注译,明白易懂的篇章,注译简略,如《天官书》原文八千二百余字,注文三万余,是原文的四倍。各列传的注文往往不及原文字数,或只有原文字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白话史记》本书是台湾十四院校的六十名教授协作翻译的"白话史记",1979 年初版于台湾,1985 年修订再版。大陆岳麓书社1987 年重印台湾修订本。书前有台静农的序言和六十名教授译文作者小传。《白话史记》只出译文,不载原文以省篇幅。编译者在《启话史记体例》中说明编译目的,在于普及《史记》,引起更多人的研读兴趣。从总体看,译文基本为直译,但都通畅、浅显、准确而有文采。五帝、夏、殷、周诸本纪、八书以及三代诸侯世家,比较难读,而《白话史记》在这些篇章用力甚勤,译文准确流畅,难能可贵。由于《史记》体大思精,误译地方不少,不必讳言。

    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本书三秦出版社1990 年出版,全套四册,分精平装两种版本,收入该社出版的中国六大史学名著丛书中①。新注以阐明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为宗旨,打破传统的注释方法,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创造了全新的注释内容,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段意、白文简注、简论等六项内容。序论宏观评介司马迁其人其书,五体说明剖析《史记》体例结构,段意、简评与题解呼应点示义理。这五项内容着重宏观分析,相辅相成,是新注体例的创新。白文简注,除注释传统内容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典章制度、历史掌故外,对难句作串译,便于深入浅出贯通文义。《史记》正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而作了全新的技术处理,将《史记》原文、司马迁在传中引用的文献、褚少孙补文、其他增窜文字、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大事等项用不同字体区分排版,既保留旧观,亦示区别,提供读者以方便的参考。

    附录:① 泷川氏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是一部资料汇集的名作,将在下一节作介绍,这里从略。司马迁创作系年(附司马谈)

    《史记》成书,为司马谈发凡起例,司马迁发愤续成,是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前后历四十余年。由于司马谈述史之始即有司马迁助修,而后又由司马迁一手完成,因此,研究《史记》思想体系只能用司马迁一人作代表。《史记》中留有司马谈作史痕迹,但作为整体的《史记》不容分割。所以本文系年以司马迁为中心勾勒《史记》成书过程,照映全书,标题为《司马迁创作系年》而附著司马谈系年。司马迁生卒年按本书考证,系生年为景帝中五年,系卒年为昭帝始元元年,示意司马迁与汉武帝相终始。司马谈有卒年而无生年,假定长于司马迁二十岁,推计生年则在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即公元前165 年。假定司马谈的生年,一是便于行文,二是表现一定的历史内容,即假定的推理原由。

    王重九先生在《从王国维、郭沫若共认的"先汉纪录"考定司马迁父子的生年》一文中①,将《索隐》说"年二十八"系于建元三年以推计司马谈生年,得出司马谈生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即公元前165 年的结论;而以《正义》说"案迁年四十二岁"推计司马迁生年为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145年。王重九据此断言司马谈长于司马迁二十岁。

    王重九的考证还缺少史实左证,他对于《索隐》说"年二十八"这条材料的运用也须商榷,他的考证自然不能定案,只能是一种假说。顾颉刚在《司马谈作史》一文中假定司马谈长于司马迁三十五岁,两种假说比较,王重九的假说要合理一些。第一,司马谈出仕京师,留下独生子司马迁于故里,以情理度之,更切合于青年之所为,血气正盛,以事业为家,至于中年则要多一些家庭的考虑了。第二,司马谈卒时概叹命运不好,透露出未尽天年的感慨,所以司马谈的终年不应过高。具体说,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情况下,司马谈长于迁二十岁,卒年时寿已五十六岁,与其命运之叹较为符合。第三,汉代举贤良,选秀才,虽有老年,而多为青年后进。例如贾谊年十八在廷尉吴公举荐下,文帝召以为博士。贾谊之出仕,当是参与了文帝初即位于前元二年的举贤良对策;司马谈的出仕,亦当是参与汉武帝初即位于建元元年举贤良对策。汉武帝更是一个奖拔后进的人,他当时只有十六岁。依上述种种情况推计,假定司马谈长于司马迁二十岁,他在建元元年举贤良时已二十六岁,是接近事实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说,姑以系年,不作定论。本文系司马谈之年从司马迁生年始。

    司马谈作史,准备在建元、元光间,正式述史在元狩元年。司马迁基本完成《史记》在太始四年,修订直至终年。从元狩元年至太始四年,即公元前122 至前93 年,整三十年。单说司马迁,从他元朔三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起至司马迁卒于昭帝之初始元元年,即公元前128 至前86 年,则历时四十二年。司马迁发愤撰史阶段应为元封三年为太史令至太始四年基本完稿,即公元前108 年至前93 年,为十六年。系年以创作为经,行年为纬,分为四个阶段:

    (一)家世、童年;

    (二)修史助手;

    (三)发愤著书;

    (四)晚年修订。略述于次。

    ① 六大史学名著包括《左传》、《通鉴》、《史记》、两《汉书》及《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