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八、《史记》在国外的流传

八、《史记》在国外的流传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史记》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及其研究,了解不多。近年来有零星的著述出现。值得介绍的是,青年学者覃启勋出版了《史记与日本文化》①,系统地介绍了《史记》在日本的流传情况及其影响,填补了学术空白。张新科、俞樟华二人所著《史记研究史略》一书①,写了《国外史记研究概述》一章,也作了简略介绍。这里据二书提供的资料,撮述其要。据中国史籍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史记》已流传到国外,首先是毗邻的高丽,即今日之朝鲜。李延寿《北史·高丽传》和《旧唐书·高丽传》都记载了《史记》与中国的《五经》及两《汉书》等汉籍传播到高丽,倍受高丽人的喜爱。当代朝鲜人民保留了雅爱《史记》的热情。据南朝鲜《出版杂志》1988 年2 月5 日号介绍,南朝鲜汉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的汉学家李成佳的《史记》抄译本,收入《大学古典丛书》,列为大学生的基本阅读书,这在国外是不多见的。

    《史记》在日本流传最广。据覃启勋氏的考证,《史记》是在公元600至604 年之间,由日本圣德太子派出的第一批遣隋使传人日本的,并立即在政坛上产生影响。到了明清之际,是《史记》东传日本的黄金时代。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全。《史记》全本、选本、各种注本及工具书,无所不包。《史记》传人日本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在政治、教育、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公元604 年,日本圣德太子颁布《宪法十七条》,引进了《史记》蕴含的儒学义理及封建大一统思想,为公元605 年的大化改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圣德太子认为日本国君称"大王"已不合时宜,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移用"天皇"的称号加给了推古天皇,从此,历代天皇成了日本民族的象征和日本民族内聚的核心。天皇神权制度的建立是深受《史记》所载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据日本《正斋书籍考》、《三代实录》、《日本纪略》以及《扶桑略记》等史书的记载,推古天皇以降,历代天皇都有攻读《史记》的风气。著名的明治天皇就特别喜读《史记》,他每逢二、七为专攻《史记》日,所用课本为鹤牧版之《史记评林》。此外,为了培养大批了解外国的政治人才,日本朝廷曾将数百"传生"组织起来攻读《史记》等"三史"。与此同时,日本皇室还经常将《史记》作为赐品恩赐给府库,以供政府之文武百官学习研究。

    在教育方面的影响。明治以前,《史记》是宫廷教育和藩校重要的教学科目,明治以后普及于大、中学校。圣德太子就是精读《史记》的人。由于宫廷教育对《史记》的重视,使得许多朝廷官员也雅爱《史记》,不仅能理解《史记》所述义理,而且取材《史记》题诗作赋。到了奈良、平安时代,《史记》不仅是宫廷教育的必修课,而且是日本"纪传儒"的必读书。在室叮、江户时代,《史记》更是日本政治家普遍爱读之书。著名的培养武士的足利学校和幕府所属各藩校都把《史记》等汉籍定为必修的教学科目。日本中世纪武家教育对《史记》的重视,说明已在教育上普及于中层,明治以后,《史记》已普及于广大社会。日本人学习《史记》很重视对实际知识的吸收。① 本节的写作依据,参阅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第八章。

    ① 覃启勋:《史记与日本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年出版。

    政治家吸收《史记》蕴含的儒学义理,士庶百工重视具体知识。例如医学家们就把《扁鹊仓公列传》列入必读之书,从中吸取医药学知识。总之,《史记》在教育上对日本朝野各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僧侣研读《史记》,产生了桃源瑞仙这样的高僧《史记》研究学者。

    在史学方面的影响。《史记》传入日本是中国史学传入日本的标志,在此之前,日本尚无自己的国史和史学。日本第一部国史《古事记》、第二部国史《日本书纪》先后于公元712 年、720 年完成,这两书虽然都是编年体,但都直接受到了《史记》的影响。从时间上比较,日本国史是在《史记》传入一百多年以后才产生的,无疑是受《史记》启发而作的。从名称上比较,《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两书的得名,与《史记》直接有关。中国正史第一部《史记》用"记",第二部《汉书》用"书",故日本国史第一部《古事记》用"记",第二部《日本书纪》用"书"之名,仿照痕迹至为明显。

    《日本书纪》原名《日本书》,因该书体例仿《史记》撰写"纪"、"传"、"世家"、"志"、"表",因只写成了编年的帝王本纪,故于"书"之后加注小字"纪",而为《日本书纪》,传抄而成《日本书纪》。从内容上比较,《古事记》是集日本太古神话大成的史书,《日本书纪》也以神话传说开篇,这些都是依仿《史记·五帝本纪》以神话传说为述史开篇的重要例证。在记述情节上也有取资于《史记》的例证。比如《五帝本纪》有"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传说,而在《古事记》中也有"这个漂浮着的国家"的上古洪荒记载。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先生在研究《古事记》的"物语"时,认为仁德天皇都字治稚郎之子相互让位的故事,再现了吴太伯与伯夷叔齐的故事。由上所述,《史记》开启日本史学,其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在文学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史记》传入日本以后,促使了日本记纪文学的产生。记纪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就是日本记纪文学的代表作。在《史记》对这两部著作产生史学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文学影响,可以说这也是《史记》本身的性质与价值决定的。其次,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与《史记》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本书写成于11 世纪,作者紫氏部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系统地学习了《史记》,因此,在后来的写作中,能像司马迁作《史记》一样广泛取材,精心制作故事,反映社会实态,并使作品充分显示出富于感情、善于描写和趋于自然的特色。作者还大量引用《史记》的文辞典故,甚至将《史记》中戚夫人的形象灵活地移植于《源氏物语》中,塑造了一位与之相类的桐壶皇后,进而通过细腻的构思和语言,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真相和复杂矛盾。第三,《史记》在日本汉诗领域地位显著。日本汉诗,指用汉字所写律诗,其中咏史诗大都直接取材于《史记》及司马迁经历。

    《史记》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自然有主客观的原因。主观因素是《史记》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日本学者对《史记》取得的文史成就有很高的评价。如冈本监辅说:"《史记》上补《六经》之遗,下开百史之法、具体莫不兼该,其文章变幻飘逸,独步千古。"②对《史记》的史学和文学总成就作了肯定的评价。长野确称赞《史记》为"良史"。斋堂正谦评价《史记》文章为"群玉圃"、"连城之宝"的"绝佳"之作。日本诸多学者的评论,不一一具引。客观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影响,日本上层社会从皇室到臣② 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三秦出版社1990 年出版。

    僚都极为重视《史记》,世风所及,被于众庶。二是日本汉学界研究《史记》取得重大成果。据初步统计,日本历代以来研究《史记》的名家有近160 人,研究的专著较重要的有近二百种,至于单篇的论文则不胜枚举。在日本学术界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史记》研究队伍,历史悠久。就近现代而言沈川资言、水泽利忠、宫崎市定、野口定男、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