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七、四十年来台湾的《史记》研究

七、四十年来台湾的《史记》研究

很高。刘本栋在《六十年来之史记研究》一文中评论说:"是书引证博赡,考辨精审。每一疑义,必求其至当而后己,使史公二千年来不白之旨,照然涣然。可谓不仅有功史学,抑且嘉惠士林矣!"《史记会注考证订补》,是施之勉订正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一部力作。沈川氏之书是《史记》三家注问世一千余年后又一次集大成的集注专书,功绩不可抿没。但以一人之力搜采千余年来中日两国的学术成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错误和缺漏不可避免。该书问世后,受到我国多位学者的驳正。计有:鲁实先《史记会注考证驳议》,程金造《论泷川资言的会注考证》,钱钟书《管锥编》中有读《史记会注考证》58 则,钱穆有《评日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张以仁有《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等。施之勉的《订补》对泷川氏之书作了全面系统的补直匡正,用力之勤非上列诸书可比,因此在台湾学术界也博得很高的声誉。

    其二,对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作了广泛的探讨,挖掘较深。台湾学者不仅在《史记》的微观研究考证方面功力厚实,而且在宏观思想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就,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如黄俊郎的《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林宗霖的《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及其评价》,以及阮芝生的《试论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和《试论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着重探讨了司马迁的作史动机和目的;阮芝生的《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与历史思想》、施人豪的《史记论赞研究》,分别从历史编纂学和论赞角度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邓璞磊的《司马迁政治思想之研究》评述了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孔庆宗的《史记货殖列传在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上的价值》,评价了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周虎林的《司马迁的儒家思想》、洪安全的《孔子之春秋与司马迁之史记》、王基伦的《孟子与史记之关系》,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孔孟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汪惠敏的《司马迁对儒道二家思想之融合》,指出司马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深;陈乃鼐的《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理论之研究》肯定了司马迁在历法学上的贡献,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几乎有关司马迁和《史记》中的所有问题,部有论文探讨,说明了台湾学者的思路是开阔的。同时还出版了对司马迁思想研究挖掘较深的学术专著。赖明德的《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就是一部代表作。《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全书十章,40 余万言,是一部恢宏大论。该书对司马迁生长的时代和社会,司马迁的读书游历和师友,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心理背景,司马迁的经学,司马迁的史学,司马迁的诸子之学,司马迁的文学,司马迁的历学,司马迁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都作了深入的评述。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把司马迁放在广阔的大一统西汉社会和学术发展的背景之中,评论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很有说服力。全书议论风发,新见迭出,语言流畅,文笔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台湾成为畅销书。

    其三,比较研究,细致深入。台湾学者,好作比较研究,对照互证,议论纵横。例如马班比较,就是一个颇感兴趣的课题。吴福助的《史汉关系》和《史汉体例比较》,刘安立的《从史记汉书儒林传比较司马迁及班固的思想》,徐复观的《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等论文,从不同角度比较马班异同,提出了新看法,分析十分细腻。例如《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长达六万言,分九个专题论证,对史汉两书的体例和文字一一列目比较,使人们在全面比较中能够清晰地看出马、班不同的旨趣和不同的风格。例如作者对史汉文字之比较,结论是:史公的文体疏朗跌宕,富于变化,文句的组成较为圆满,篇章的结构线索分明,照应周密。而班氏的文体较为质重简朴,缺少变化,结构的线索不甚分明,文字较《史记》为古奥。在叙事上,史公较精确而能尽量保存历史形象生动的原貌;而班氏渐流于空洞。对人物渐流于抽象化。但《汉书》中有的传也写得很绵密。由于作者的分析是建立在详实的比较基础上,故较为平实中肯。

    台湾学者的《史记》研究,硕果累累,非常丰富。由于海峡两岸的隔绝,介绍到大陆来的十分有限,上述介绍不免挂一漏万,不足以反映台湾《史记》研究的全貌。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也已逐渐展开。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交流将会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学者携手齐进,一定会把《史记》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