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二、《史记》书名与续补窜附

二、《史记》书名与续补窜附

,也完全符合司马迁题书之本义。这正如孔子修《春秋》,后人尊其书,以百国"春秋"之名专称孔子书。故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盖取古'史记'之名以名迁之书,尊之也。"2.《史记》续补窜附。

    《史记》在流传中有残缺,有诸少孙补,有后人点窜,有司马迁附记,涉及今本《史记》部分内容的真伪,是研究司马迁思想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术界已争论两千年。这里作简明述评以及今本《史记》字数统计,供研读《史记》者参考。

    残缺。东汉卫宏第一个提出《史记》有缺,认为汉武帝削去景、武二纪①。《汉书·司马迁传》、《后汉书·班彪传》,记载了班氏父子的说法,《史记》百三十篇,"而十篇缺,有录无书"。也就是说,班氏父子只看到了一百二十篇,另外十篇只有目,没有书。但是班氏父子没有列举缺书篇目。三国时张晏补出了所缺十篇目录,为:《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但今本《史记》这十篇有目有书。明显可考者,《武纪》截自《封禅书》;《礼书》、《乐书》除篇前序文"太史公曰"外,《礼书》系取荀子《礼记·乐记》补;《律书》篇前亦存"太史公曰"序文,后半截分《律历书》为《律书》、《历书》以补《兵书》。

    此外各篇,皆创作之文,非后世好事者所能补。例如《景纪》,尽管写得平淡,但并非《汉书》之旧,即使疑古过勇者之崔适,也说《景纪》不亡。《日者》、《龟策》皆简而有法的议论之文,还有《三王世家》,《太史公自序》及"赞"都有明确交代,故这几篇不得云亡。《傅靳传》是一篇寓有① 卫宏说为三国时《汉书》注家如淳引用,《太史公自序·集解》转引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仪注》为与桓谭同时稍后的卫宏所作。

    深意的传文,涉及现实隐约而婉,遂至误认为芜陋而妄测为后人所补。至于《将相表》更是一篇书有倒文的奇特之作,可以说是非司马迁莫属了。

    综上,张晏所列十篇亡书目录,实力亡四存六,或云亡一残三存六。为了醒目,表列如下。

    ①景纪--存。

    ②武纪--亡。

    ③礼书--亡。

    ④乐书--亡。三篇均书亡序存,亦可云残。

    ⑤兵书--亡。

    ⑥将相表一存。(征和四年以后为后人所续。)

    ⑦三王世家--存。

    ⑧日者传--存。三篇之后均有诸少孙续。

    ⑨龟策传--存。

    ⑩傅靳传--存。

    以上残亡总计字数为16,197 字,占《史记》原书526,500字的3%。好事者所补武纪、礼、乐、律三书,共4 篇,16,878字。

    诸少孙补史。褚少孙补《史记》,不是续作武帝身后之事,而是依据迁书成目增记轶事,不另立事目,所以附骇《史记》而行。但褚少孙续史,并不想鱼目混珠,故褚补皆述其续补之意,自称"褚先生曰"以有别于司马迁。褚少孙于宣帝五凤四年(前54)十八岁应博士弟选,甘露元年(前53)

    以高第为郎,出入宫殿,有幸得读《太史公书》,他非常喜欢书中列传,于是续补他亲身接闻的故事。所以诸补读来亲切,深得司马迁之遗风。今本《史记》中标有"褚先生曰"的计有十篇。目录如次:(1)《三代世表》,(2)《建元以来侯者年表》,(3)《陈涉世家》,(4)《外戚世家》,(5)《梁孝王世家》,(6)《三王世家》,(7)《田叔列传》,(8)《滑稽列传》,(9)《日者列传》,(10)《龟策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低一格以为标帜。无"褚少孙曰"而疑为诸补者两篇: (1)《张丞相列传》,(2)《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因《张丞相列传》续补起句大类褚补文风。《将相表》续补简而有法,非诸少孙莫属。以年代考之,推褚少孙生年为宣帝本始三年(前71)。《张丞相列传》续史至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韦玄成之薨,匡衡继为丞相,褚少孙时年三十六岁。《将相表》征和四年起为续补,至成帝鸿嘉元年(前20),诸少孙五十二岁。以行文风格与年岁考之,这两篇亦可能出自褚少孙之手。

    上述几篇诸补总字数25055 字。

    增窜。所谓增窜,即为读史者旁注或抄补资料窜入正文,计有10 篇。(1)《秦始皇本纪》,"秦孝公据骰函之固"以下文字,内容为贾谊《过秦论》上、中两篇,以及秦世系,共2872 字。此为读史者书后备考之文窜入。(2)《乐书》序文中"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以下至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止一节158 字,读史者备注之文窜入。(3)《历书》,司马迁本文只书七十六年岁名,今本岁名下所书年号196 字,乃后人据《正义》之注误入。(4)《天官书》篇未"苍帝行德"一节148 字,与前文不属,后人附记窜入。(5)《孔子世家》"安国生印,中生欢"8 字,后人附注之文窜入。因司马迁问故于孔安国,至于孙欢,年辈差小,未必相及。(6)《楚元王世家》,"王纯立,地节二年,中人上书告楚王谋反,王自杀,国除,入汉为彭城郡"27 字,后人附注文窜人。(7)《齐悼惠王世家》未记城阳"荒王四十六年卒"以下31 字,又川顷王"三十六年卒"以下40 字,皆读史者之旁注字窜入。(8)《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至"遂入破秦"645 字,重叙郦生事,与本传赞语矛盾,显系窜入。考《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六引《楚汉春秋》与此节文字正同,当是后人因其小有异同而附之。(9)《平津侯主父列传》,"太皇太后诏"以下至"累其名臣,亦其次也"877 字,据《集解》引徐广曰:"此诏是平帝元始中元后诏,后人写此及班固所称,以续卷后"。元后诏是褒奖公孙弘,班固语即录自《汉书》公孙弘本传赞。此为汉未读史者备注之文窜入。(10)《司马相如列传》篇未,"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共28 字,为班书以后之人旁注《汉书》本传赞语,而后窜入。

    总上10 篇。增窜内容皆武帝身后之事,史事分散,没有系统,故可以推断为是读史者所记旁注之文窜入,共4979 字。

    司马迁附记。前第九章已论及。司马迁修订《史记》,太初四年以后记事,主要集中在两件大事上,一为巫蛊案,一为李陵案。这和读史者增窜,漫无边际,大相径庭。太初以后附记,涉及十五个篇目,凡二十二人,时间从天汉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00 至前87),共十四年,总计1544 字。这就是班固、褚少孙所云"讫于天汉","尽于武帝之未"的依据。

    史记字数。《太史公自序》总括原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今本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多出两万九千一百六十字。据上所考,《史记》在流传中有残缺,有褚少孙补,有后人增窜,还有司马迁在自立断限之后的附记。在今本《史记》中,各项数据如下:(1)诸少孙等续史12 篇,字数25,055 字;(2)读史者增窜10 篇,字数4979 字;(3)好事者补亡4 篇,字数16,878 字;(4)司马迁附记15 篇,字数1544 字。

    总计续、补、窜、附共41 篇,去其重为37 篇,总字数48,456 字。其中补亡的《律书》2555 字和附记1544 字两项共3099 字,为《太史公书》原文,减去此数,前三项合计为45,357 字,非司马迁之作。今本《史记》555,660 字,减去续、补、窜45,357 字,保存了原书字数510,303 字,则《史记》之残缺字数为526,500 字减去510,303 字,为16,197 字,约占原书的3%。也就是说,《史记》97%的原文流传至今,基本保持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