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一、《史记》为官书,藏之名山,即储之庙堂

一、《史记》为官书,藏之名山,即储之庙堂

官的后嗣",所以《史记》是私人著作,而非官书①。上引论点是割断历史的断章取义,只见其表,未究其里。中国史官,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①。夏商周三代,政教合一,史官掌握文化与宗教,是人与神交通的中介人,他们侍从在王的左右,不仅随时记录王和臣下的言行,而且①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赞》。

    ① 上引论点,叁阅徐朔方《史汉论稿》第74-77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年出版。要预见上天吉凶,随时把神的意志传达给王。因此三代史官要精通天文、历法,世代相袭以精业务,天官与史官合二为一。东周以后,国家制度渐密,内史、御史等史官转为政事官,地位不断上升。而职掌文史星历的太史以星历业务为主,地位不断下降。到了秦汉,太史令是九卿之一奉常所属六令之一。但太史令掌天官、司图籍,合二而一的古史官遗意并没有改变,所以卫宏说:"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①"序事如古春秋",就是整理计书,编次档案,系以年月。只要太史令职守为史官,司马迁不管是否为世袭,只要任其职,即为史官。司马迁父子相续纂其职,目的就是为了修史,《太史公自序》言之确凿,不具引述。如果西汉太史令不是史官,那么司马谈、司马迁梦寐以求的史职岂非悬空?否认太史令为史官,即否认《史记》为官书。而否认《史记》为官书,势将割断《史记》成书的历史条件,也说不清司马氏父子思想发展的脉络和修史动机。因此,《史记》修撰性质的官私之辨,不仅仅是解决"藏之名山"的问题,更要涉及《史记》成书的历史条件,所以是司马迁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能不辨。

    但是,古代史官,主要职守是司天官,掌图籍,至于记言记动,为的是补阙失,存故事。也就是说,史官典司图籍,职守是整理文献,记载实录,而不是著述历史。司马谈、司马迁效孔子修《春秋》,利用史职的条件著述自成一家之言的历史,乃是发展了史官的职守②。秦汉之际为社会制度大演变的时期,史官制度亦在演变。东汉班固之后,典司修撰的史职日渐严密,至唐而成史馆制度,至此,太史令才专司天文而不掌史职。用后世健全的史官制度去范围西汉太史令,这是割断历史。《史记》书成,原题《太史公书》,就是标志其为史职所守。可以这样说,《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官,动用国家力量,首开个人述史以成一家之言的先例,从而带动了史家的自觉责任,使效法者蔚成私人述史之风。东汉以后国家设馆修史,是中央强化集权政治控制舆论的标志,这是事势发展的必然。

    ① 《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

    ②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如淳所述卫宏《汉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