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六、民族观

六、民族观

    司马迁的民族观,是他的进步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闪耀夺目的光辉。

    1.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周初分封时就有许多内附的"夷狄"之国。例如吴大伯之勾吴,楚子荆蛮,都不是华夏民族。周襄王后是翟人之女,三家分晋的赵襄子之母也是翟人之女。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取由余于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但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却一再宣扬"夷夏之辨",以中原华夏民族为冠带之国,贬称周边少数民族为夷狄之邦,以区分种族贵贱。因此,我国周边民族被贬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视为荒服之地。孔子修《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孟子在辩论中,直斥楚人许行说话象鸟叫,称之为"南蛮鸟舌之人"。①《诗经》上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①膺同惩,都是打击的意思。这两句侍,经孟子的断章取义,变为后世历代统治者压迫周边各族的理论根据。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纲常伦理学说,也推广到民族关系上来。董仲舒说:《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战,大夷言战而不得言获,中国言获而不得言执,各有辞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战,大夷避中国不得言获,中国避天子而不得言执,名伦弗予,嫌于相臣之辞也。是故大小不逾等,贵贱如其伦,义之正也②。

    中国,即华夏诸侯。按照董仲舒的上述说法,诸侯不能与天子平等,大夷小夷不能与华夏诸侯平等,甚至小夷与大夷也不能平等。各民族的大小被董仲舒说成是天然的等级序列,在民族关系的用语中都要表现出等级次序来。随着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大小不逾等"的大汉族主义逐渐形成了。因此,民族史在中国正史中也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地位。

    但是,司马迁却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木"的汉武帝时代,独步史坛,在他的《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司马迁写了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五个少数民族史传。各篇史传独立成篇,详今略古,着重叙述汉武帝时期各周边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尽管当时汉武帝征伐四夷,尤其是汉匈关系,长期处于战争胶着状态;在上古以至周秦,民族关系史固然有"和平友好",但更多的是"兵戎相见",西周就灭于大戎,可是司马迁却看到东西南北各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发展是走向与中原华夏民族的融台与一统,不仅记载了民族史,还把民族史传与名臣将相的列传交错等列。这样,司马迁打破了董仲舒的所谓"小夷避大夷"、"大夷避中国"等等的"名伦秩序",表现了他的民族一统和等列天子臣民的思想,这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其后,班固写《汉书》,他认为"西南外夷,种别域殊"③,而把民族史传排在列传之末、班固以后的史家,大都效法《汉书》,把民族史传侧于列传之未。③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① 《史记》卷五《秦本纪》。

    ① 《盂子》卷五《滕文公上》。

    ② 《鲁颂·闷官》。

    ③ 《春秋繁露·精华》。

    可以说这是民族史观的一个倒退。

    此外,司马迁对《大宛列传》的处理十分引人注目。《大宛列传》记叙外国史事远至中亚,故特别分出,编于类传之中。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作了明确交代。他说:"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向,欲观中国,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从汉的立场是"通使大夏";从西域各国立场是"欲观中国",很明显,作《大宛列传》以国际交往为主题。对比见义,《太史公自序》对民族史传的点题却说:"佗能集杨越以保南藩",作《南越列传》;瓯人"葆守封禺为臣",作《东越列传》;夜郎、邛之君"请为内臣受吏",作《西南夷列传》。这就是说,两越、西南夷等周边民族,都愿在天子治下,并入中国版图。两相对照,司马迁对中外的界限是区分显然的。班固《汉书》内外不分,将国内周边民族史传合成一传,也视为外纪,这也是班固史识逊于司马迁的一个表现。

    我们比较了马、班史识,指出了班固民族史观的倒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汉书》毕竟为周边民族立了史传,并在断代史中详究了民族史的发展过程。继班固之后的纪传史家,大都继承了这一作法。例如《后汉书》这部断代史也详细地记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西羌传》对羌族历史的记叙十分精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史料。这说明,司马迁为民族立史传的思想在断代的正史中被肯定下来,《汉书》起了榜样的作用,班固之功不可混没。当然,创始之功是属于司马迁的,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一个重要成果。

    2.司马迁民族一统思想的基本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民族等列思想;中国境内各民族皆黄帝子孙;承认周边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权利。

    民族等列思想。所谓民族等列思想,并非今日的民族平等观念,而是指司马迁打破儒家传统的"种别域殊"的内外之别,把民族区域纳入统一的封建帝国版图之内来叙述,视各民族皆为天于臣民,从而承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必须把各民族作为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