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三、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三、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史记》人物传纪,既是写史,亦是写入。写史只须记实梗概即可,重在序事;写入则应活画人物,并通过人物再现生活,反映时代,这就是文学。典型化的传纪人物,既非纯史学,亦非纯文学,而是历史与文学的统一,我们称之为历史文学。司马迁成功的实践,可以说是把历史科学的严肃性与写人文学的典型性二者统一起来了。其次,《史记》人物传纪是作群体安排,不是孤立的单篇汇集,它是一个总体构恩,这也是不能忽略的。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化的方法,以文运事,史笔与文笔交叉运用,典型事例不胜枚举。这里篇幅有限,只能条列几个主要方面。

    1.运用选择突现历史人物的典型性。

    选择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选择入传人物,其次是选择人传人物的事迹。

    这两个方面,司马迁均有不同凡响的创作。

    首先是入传人物的选择。《史记》叙述从黄帝至汉武帝上下近三千年间的历史,各色人物成千累万,识别和选择哪些人物入传才能反映历史的本质,也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司马迁的选择标准,注重各类典型和社会作用,并不以血统尊卑和爵秩高低力准绳。这一原则,司马迁在《张丞相列传》中交代说:"自申屠嘉以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这就是说,即便是封侯拜相的显赫人物,尸位素餐,不为立传。反之,"能亦有所长"的佞幸,司马迁作了《佞幸列传》;"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徘优,司马迁立了《滑稽列传》;"取与以时而息财富"的商贾,司马迁作了《货殖列传》。刺客、游侠、医卜、日者等都是下层人物,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于社会所作的贡献。凡列传人物,特别是社会下层人物,包括附传人物,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游侠列传》热情歌颂"修行砥名"的布衣之侠朱家、郭解等人。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肠居民间者耳,局足道哉!"对这些"侵凌孤弱"的土豪恶霸,司马迁不为之立传。司马谈临终遗命说,他所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司马迁是继承了这一原则的。至于古史所载皋陶、伊尹、傅说、仲山甫、柳下惠等若干历史人物,由于文献不足,司马迁也不①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立传。七十列传,过半数是汉代人物,大都为司马迁亲见或所闻,因而记叙亲切,娓娓动听。后世史家以繁博为功,许多人物"阙之不足为少,书之唯益其累,"①失去了司马迁选择之旨,连篇累犊的将相家谱,一系列的生老病死帐单,人物事迹平谈,形象也就很难塑造了。

    司马迁不以社会地位,而以社会作用选择代表性的人物入传,也就有利于典型化的创作。因为各类历史代表人物,尤其是伟大历史人物,本身就具有某种典型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史传人物的选择余地又是有限度的,例如帝王贵戚、列侯显宦,多数是不能选择的。司马迁将这些人物载入年表、世家,或者附人本纪、列传。全书中,这样的人物有数千之众,他们的作用是用来勾勒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态势,绝大多数并无形象塑造。也就是说,司马迁通过选择,从宏观上把众多人物的历史记叙与典型人物的文学塑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史记》五体的结构起了调节作用。

    其次,我们看司马迁是怎样对入传人物事迹进行选择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是固有的,它不能凭作者主观创造,更不能采取"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方法来拼装①。司马迁只能在历史规范的已有事迹中进行典型化的创作。主要手法有二。第一,先是选择历史大事,突现人物的个性。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示例说:"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作为刘邦的主要谋臣张良"言天下事甚众",司马迁删去枝蔓,只集中了关于刘邦争天下的"运等"大事来塑造张良善谋的特点,则个性突出。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写人物,既可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主要功罪,又可反映出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也是最经济的笔墨。这一选择原则与互见法的运用密不可分,在下一节还要详述。第二,是选择人物特点立意,表现某种思想。明代古文评论家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②清代吴见思说:"盖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一机轴,各有一主意。"①近人高步瀛说得更直捷:"史公之文,每篇有个主旨,如《吴太伯世家》以'让'、'争'二字为主,《鲁周公世家》以相臣执政为主,《陈丞相世家》以阴谋为主,《魏其武安侯列传》以权势相倾为主,《大宛传》以通使兴兵为主。"②前人的这些议论,都说明了司马迁传写人物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为立意作了选择,抓住人物特点作为类的代表。象卑劣小人田,一生不知干了几许坏事,例如贪污受贿,强夺民田,在法弄权,迷信天命,沮塞黄河等等,有许多侧面。但《魏其武安侯列传》只着重写他如何倾轧陷害窦婴和灌夫,突出了他贪权弄势和阴狠歹毒的性格特点,把他塑造成为卑劣势利小人和骄佞奸诈的阴谋家典型。至于重大历史人物,如商鞅刻薄、李斯贪利、项羽刚猛、刘邦狡诈、韩信多智、萧何稳重、李广善射、公孙弘饰智、石奋醇谨、张汤残刻等等,司马迁总是抓住人物的各自特点去筛选材料,进行集中和概括,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个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① 《史记评议赏析》第114 页。

    ① 《史通》卷八《人物》。

    ② 《鲁迅全集》第四卷394 页。

    ① 陈仁锡:《史记评林》。

    ② 吴见思:《史记论文·屈原贾生列传》。

    2.运用互见法塑造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

    最基本的形式是"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即在人物的本传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叙述和描写那些与人物相关的矛盾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而将人物的侧面载于他传。第二,是将有广泛历史联系的人物构成强烈的对照,在对比中突出人物个性。第三,传赞互补,用以表现强烈的爱憎感情,点画人物的精神面貌。第四,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人物的伟大。具体分析如下。

    《项羽本纪》完美地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篇名本纪,实力传体,本纪编年序事,而传体则是选择人物一生行事中最典型的事迹来组织文章。项羽自叙七十余战,灭秦斗汉,事迹纷繁众多。司马迁只重点抓住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三个关键时机,描叙故事,塑造项羽的形象,写得有声有色,流传后世,家喻户晓。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奠定了灭秦的盖世功勋。这是项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战斗,也是司马迁刻画项羽形象最精彩的段落。战前,项羽杀宋义夺军,大义凛然;战时,项羽勇冠三军,士卒感奋,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大败秦军;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声威显赫,被拥为上将军。这些都是重笔描绘,加以铺垫和夸张,集中刻画项羽之勇和善战。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酒宴上的斗争扣人心弦。刘邦谦恭奉承,项羽骄横自大,形成鲜明对比,司马迁把楚汉君臣聚在一起进行了夸张的描绘,塑了人物群象来衬托项羽。在战场上,项羽是叱咤风云的统帅,在政治上,项羽不过是一个短视的怅儒。他骄傲自大,头脑简单,厚重木钠,重个人感情,轻信奉承。狡诈的刘邦利用项羽个性中的这些特点,大灌**汤,从而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通过这个场面的描写,司马迁集中刻画了项羽的仁爱和坦荡胸怀。垓下之围,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从容不迫悲歌别姬,这一儿女情长的描述,使项羽的形象更加丰满。最后,项羽在东城为部下表演了一场精彩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而后单骑匹马突至乌江边上,在"天之亡我"的慨叹声中自刎而亡。这是一幅苍凉而悲壮的画图,引起人们的无限惋惜。至此,一个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项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有许多缺点,也打过败仗,甚至在个性中有着凶残的一面,他坑杀人以千万数,失去了民众,所以他终于是一个失败者。但项羽的这些短处,在本传中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载,却在《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等篇中补叙出来。刘邦数羽十罪,与群臣论项羽之败,集中描写了项羽的缺点。即便在军事斗争中,项羽也只是一员战场猛将,不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绝不是刘邦的对手。他在成皋之战中,与刘邦对峙广武,屯兵于坚城之下,一筹莫展。虽有一范增,而羽不能用。范增走后,立刻陷入被动,竟不断中了刘邦的圈套,疲于奔命。这些情节都记述于《高祖本纪》中。

    再看《魏公子列传》,司马迁满怀深情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政治家形象。魏公子急人之难,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但是,在《范睢传》中却记载了魏公子畏秦不纳魏齐的虚饰情态,受到了侯嬴的批评,而本传中却只字不提。上述两例说明了,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光彩照人,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他用特写笔法刻划人物,对材料作了取舍。但是舍去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材料则有害于历史的真实,司马迁用互见法于他篇补见,两全其美,冶文史于一炉。这是互见法运用的最大成功,也是司马迁的一个伟大创造,毫无疑义应作高度的评价。运用互见法组织材料,构成两两对照,突出人物形象,以《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两传对照最为典型。《项羽本纪》中有刘邦,《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鸿门宴以刘邦的狡诈烘托项羽的诚笃和坦率。反过来,成皋对峙,则以项羽的鲁莽无策烘托刘邦的智计过人。这是明显的对比。还有许多暗比。例如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逃命时的狼狈相,与项羽在垓下之围的奔走东城应对照起来看。刘邦为了活命:竟不惜三次推下亲生子女,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酷无情。项羽在重围中别姬,是那样的从容不迫和洒脱,更显得项羽的威武悲壮和对生活的热爱。当然,司马迁的主题并不在此。《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主题在于揭示楚汉相争的成败兴亡对比。项羽暴虐高祖抚民:项羽奋勇,高祖智计:项羽由强变弱,高祖由弱变强;最后羽灭汉兴,对比见义,相反相成。司马迁运用互见法布局材料,使两传发生交织,形象特别鲜明。同类或对待人物之间的列传都具有这样的笔法。例如苏秦、张仪二人的列传也是两两对照的史传;只不过互见笔法不如项羽、刘邦两纪明显。传赞互补,是指篇末评论"太史公曰"往往补篇中未言之事,寄托作者的情思。《商君列传》赞语曰,"商君,其天资到薄人也"云云,似乎是否定商君的。但正传中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又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似乎又最在热情地歌颂。又《晁错传》赞语曰,"(错)擅权、多所变更,??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锗等谓邪!"似乎是批评晁错变革。但传中记载晁错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错父从颖川赶来责备晁错,错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这段对话似又在颂扬晁错的耿耿忠心。同一篇传赞,出自一人之手,何以矛盾至此?明白了互见法,这一矛盾就迎刃而解。原来司马迁是互文相补,传中纪实,赞中补充法家的残刻面目,表现了司马迁的憎恶感情。

    传赞互补,不局限于本篇。《苏秦列传》与《张仪列传》两赞不仅各自与本传相补,而且两传互补。苏秦传赞说,苏秦之智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