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二、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二、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的一种精神力量。其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司马迁正是以发愤的精神创作了"奇伟调傥"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冲破了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展示了以愤怨为美,以奇为美的文学观,从而形成了《史记》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独映当时。4.司马迁尚奇,继承了《离骚》浪漫主义的精神。

    尚奇是司马迁审美观的中心内容。西汉扬雄首先抉发司马迁"爱奇"①,唐司马贞说司马迁"好奇"①,清章学诚说司马迁是"贤才好奇"②,李长之先生说"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并称司马迁的好奇是"一种浪漫精神之最露骨的表现。"③古今人的这些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首先,司马迁好奇的审美观是从"发愤"精神引申出来的,前已述及。

    这种引申是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所以李长之说好奇是"一种浪漫精神之最露骨的表现",是十分得体的。屈原好奇,在《离骚》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以骛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上天下地,真可以令人叹奇观止了。所以刘勰称《离骚》为奇文。

    其次,司马迁好奇的内容又是现实的,与屈原的好奇有所区别。屈原好奇,充满幻想,他以香草美女自喻,通过神游往古、访圣求美、餐菊饮露等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奇情奇趣和高尚胸怀。司马迁好奇,是好奇人奇事,李长之径直解释为"爱才"。用司马迁自己的活来说,就是爱那些"忠臣死义之士","辅拂股肢之臣","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司马迁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描写"奇伟倜傥"之人的奇行、奇言、奇策、奇计、奇伟功业或奇伟德行。例如,写项羽,他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奇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长有重瞳子;他有奇行,矩鹿之战惊天动地,鸿门宴上仁如妇人,垓下之围别姬悲歌,乌江自刎以头赠人。写荆轲,易水送别风云变色,秦庭行刺鬼位神惊。写妇女,卓文君夜奔,太史嫩女自择婿,聂荣赴死扬弟之名,堤索上疏救父,她们是奇女。写游侠,一诺千金,不爱其躯。写重义,程婴、公孙杵臼为救赵孤而献身。写知遇,豫让漆面为厉、吞炭变哑为知己报仇。写发愤,范唯入秦,孙膑走齐,吴起干将,越王勾践卧薪,无不充满传奇色彩。总之,司马迁好奇,是"传畸人于天下",① 《论语》第三《八佾》。

    ①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18 页,三联书店1984 年版。。

    ① 《法言·君子篇》。

    ② 《史记索隐后序》。

    ③ 《文史通义·史德》。

    他要塑造一系列入灵之精的奇节异行,讴歌英雄主义。

    其三,司马迁好奇,充满悲剧色彩。韩兆琉先生指出,《史记》是"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廓","全书写悲剧人物大大小小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可以说,整个《史记》是被司马迁的审美观所涵盖的,《史记》的悲剧气氛无往而不在,这种现象,是《史记》所独有的。"④这是一段很精采的议论,它用不可辩驳的数据统计指出了司马迁审美观中所独有的悲剧意识以及这悲剧意识对《史记》一书悲剧画廓形成的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司马迁的悲剧意识?或者说悲剧精神,悲剧 价值观呢?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揭示。一是归纳司马迁描写悲剧的类型,再是领会司马迁自己的揭示。

    《史记》中悲剧人物的类型,主要有六种模式。其一,时运不济。逐鹿中原的失败者,如战国时的列国之君,秦汉之际的项羽及其所封刘邦除外的诸侯王,汉代周亚夫之饿死,邓通之贫死,李广难封,更为面相者事先预言,命中注定。其二,功臣遭忌。吴起、商鞅、晁错等为变革而死,他们触犯了保守或腐朽的黑暗势力而遭忌。开国功臣如韩信、彭越、黥布等,因功高震主而遭屠。其三,贤才遭妒。司马穰苴、韩非、信陵君、白起、伍于晋等等,都因才能拔革遭谗受害。其四,献身于义。屈原被谗两次遭流放,他既不改节从俗,也不适往他国,最后投江而死。齐布衣王蠋义不降燕,自奋绝用而死,秦军围邯郸,李同迎敌壮烈而死。陈涉举大义而死。刺客抗暴而死,游侠守信而死。这些人的信念、品德和高风亮节,足以感奋人心。其五,人性异化。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而死。如李斯贪权被五刑而死。窦婴、灌夫争权斗气而死。酷吏杀人如魔,一个个也不得好下场。这些人都被权力异化成了人面兽心的食人动物,最为冷酷无情。吕后残害戚夫人,制造人事件,在权力上她是胜利者,在人情上她是失败者,连亲生儿子汉惠帝都认为其行为非人所为。还有为保全禄位而整日提心吊胆生活的人,如石奋醇慬而成为机械的萎琐人物,可以说也属丧失人性一类。其六,理性被感情或个性所淹没而成悲剧。雄主的晚景大都寂寞凄凉,甚或昏喷糊涂。秦始皇欲建万世之业,结果二世而亡。汉武帝欲求长生不老,却被方士愚弄。主观超越客观,总是走向反面。齐桓公九合诸侯,晋献公初成霸业,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他们都是有力之君,晚年惑于内宠,都给国家带来了灾难。至于未世昏暴之主,如桀、纣、秦二世等,任情胡为,败坏偌大家业,成了亡国之君,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迁是怎样描写悲剧的呢?试以项羽和伍子胥为例,看看司马迁的价值取向。垓下之战,项羽陷入重围,己意识到了他的末路。他面对爱妾虞姬,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现在一个力能拔山气能盖世的英雄竟然泪水横流。左右的人一个个泣不成声,抬不起头来。左右的人怎能想到象项羽这样的人也能流泪呢?项羽流泪表示他们未日的来临。而项羽本人则不是在为自己的末路哭泣,他在为虞姬哭泣。在"时不利兮"的环境下,他项羽竟然不能保护虞姬,使这一人间美女就要毁灭了。同时,项羽的哭泣也是在愤怒天道的不公,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悲剧结局,是"天亡我。"但项羽并没有承认他自己的失败,他还不甘心天意的安排,所以当虞姬死后,他率④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92 页。

    八百壮士从垓下突围而出。到了鸟江边,只剩下随身侍从二十八骑,前有大江阻拦,后在黑压压的汉兵铺天盖地追来。就在这面临灭顶之灾的场景中,项羽向安排他命运的"天"发出了挑战的怒吼,他要溃围、斩将、旗来表现自己的无罪。他对身边的二十八骑慷慨陈词,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①。

    在项羽的头脑中,认为英勇善战就理应拥有一切,英勇善战而失败,那是不合逻辑的。项羽用他身边的二十八骑面对四围的汉兵作一次决战,他一声大吼,敌人辟易数里,他果然斩了一汉将,夺了汉兵旗,在这一霎那,项羽是胜利者。最后他用自己的双手割下头颅,馈赠给逼他到死路的敌将,表现他的宽仁大度和自我选择。他,项羽没有输给任何人,而是战胜了一切的斗士,一往无前的英雄,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司马迁塑造项羽悲剧的艺术概括,既完成了项羽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又表现了人生价值的完成,项羽在失败中超越悲剧,他获得了永生。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能听命于命运的安排,不能逆来顺受,无所作为,而是要斗争到底,去夺取胜利。项羽的悲剧形象,可以引导人们从人生痛苦中奋起,从绝望中走向昂扬和振奋。伍子胥的悲剧形象比项羽还要激昂。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王平之尸。司马迁称赞他"弃小义,雪大耻",公开提倡叛逆精神。当伍子青在吴受谗被赐死之时,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他仰夭叹呼,数落吴王夫差背德,"听谈臣言以杀长者",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伍子肯却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他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粹,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人灭吴也"。说完,伍子胥也自刎而死。同一死法,而艺术形象绝然相反。伍子肴奋发的是复仇的火焰,即使死了也要看到吴国的覆灭。他预言,墓上粹材成器之时,就是吴国灭亡之日。伍子胥的悲剧结局和语言切合伍于胥的性格特征,它揭示的是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在这里,叛逆精神得到了最崇高的艺术的再现。

    司马迁受天人感应的影响,也写了一些命定的悲剧人物,如周亚夫命当饿死,邓通命当贫死,李广命定"数奇"等,但在具体描写中却揭示了周亚夫、邓通、李广的悲剧乃是汉朝皇帝与贵戚的迫害造成的,是人为,是黑暗的政治,而不是天意,从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指向了集权政治。司马迁受祸,饱尝了人世间的苦难,深深感到命运的捉弄,而运用悲剧的画面展示人间苦难,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沉痛。象白起、蒙恬临死的认命,伯夷、叔齐、屈原殉道的呻吟,格调低沉,使人们内心产生巨大的痛苦和疑虑。但是司马迁井没有消沉,他拍案奋起,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苦斗,故其所写悲剧的主旋律不是强调命运的作用,而是揭露社会矛盾,用各种悲剧类型来展示多方面的人生信念和追求。有孔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吴起、商秧、晁错为变革社会而被推上历史祭坛的牺牲精神;有范臃、孙膑、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而忍辱发愤的精神;有项羽、伍子肯、李广做对死亡而不可战胜的精神;有刺客、游侠抗暴的反中庸精神等等。司马迁笔下的各色悲剧人物,他们的人生信念,生活目的各不相同,有高下之分,但他们不认命,不逆来顺受,敢于面直人生而抗争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他们为实现自己① 韩兆琦《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载《史记评议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出版。的人生价值,无论成与败,都显示出了某种不可征服的力量,也最为司马迁所赞赏。《刺客列传赞》说:"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就是司马迁颂扬的悲剧精神,它超越了人生的悲苦和命运的凄凉,而给人以力的震撼和希望。正如韩兆琦先生指出的那样,"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是为壮丽事业而勇敢奋斗的豪歌;不是一蹶不振的颓丧;而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取;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一种胜利成功的快慰,是一种道德上获得满足的欢欣。它不仅仅激发人们对悲剧英雄人物的同情,更重要的是能召唤人们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象他们那样,为着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而生活、奋斗,乃至献身。"①诚然,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人物,具有如此动人的感召力量,不仅仅是它的悲剧性,而且更重要的应当是它的典型性。这正是我们在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即司马迁是怎样塑造历史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