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孟子有言:"予不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②孟子自许为孔子的私淑弟子,对孔子的学说作了发扬光大。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许为"至圣"①,从此,一代哲人的光辉形象根植在中华民族人心中。司马迁更以恢宏的气魄,吸收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继《春秋》作《史记》,完成一代大典。司马迁是继孟子之后,又一个取得重大成就的孔子私淑弟子,发扬光大孔子的"春秋历史学",为后世许多思想家,尤其在史学建树方面所不可企及的伟人。

    1、高山仰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在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司马迁北涉汶泗,访问孔子故居;讲业齐鲁之都,细审学术源流;探寻孔子所走过的足迹,访查孔子的生平事迹,研究孔子的学说言论,为孔子作传,命名为"孔子世家"。诸侯立"世家",表示"开国承家,世代相续"②。孔子为布衣,其学为世人所宗,代代相传,故称其传记为"世家",以示推崇。《太史公自序》说:"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的思想学说能够拨乱反正,为后世立法,这就是司马迁作世家的原因。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礼"力治,达到"仁"的境界。"仁者,爱人。"①仁的境界就是一个充满了普遍人**的社会,上下有序,一片和融。实现仁的手段是"礼"。所以《孔子世家》以"礼"为线索叙述孔子一生行迹。孔子幼年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少好礼","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他还曾和南宫敬叔"适周问礼"。齐景公问政,他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讲的是礼。夹谷之会,他辅助鲁定公挫败齐景公,也是以"会遇之礼"。他劝定公堕三都,根据的是"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的礼。他由曹去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卫灵公问兵阵,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来之学也。"他"追迹三代之礼",熟知其沿革损益而盛赞周礼。他删诗,"取可施于礼义"者。他教弟子,"以诗书礼乐"。孔子言礼,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子贡说,孔子一生恪守的格言就是:"礼失则昏,名失则愆。"他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这是鲁国人民受孔子精神感召,世世相承,按时行礼来表示对他的悼念。可见孔子一生是把"礼"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其目的是用"礼"来区别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社会伦理以及等级贵贱,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理动乱社会的药方②。

    ② 《左海经辨》载《皇清经解》卷一二五一。

    ① 《孟子》卷八《离娄下》。

    ②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赞》。

    ① 《史通》卷二《世家》。

    ② 《盂子》卷八《离娄下》孔了以"礼"为核心的治世药方,不合时宜,以致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孔子从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间不过是五十六岁那年为鲁司寇,"与闻国政"三个月。这三个月与孔子一生七十三岁相较,是多么短暂。最后,他想得到一块祭肉,也成了泡影,只好离开鲁国。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吃尽了苦头,却一无所获,落魄得"累累若丧家之狗"。最艰难的一段是被困于陈、蔡。孔子一行被隔离在旷野,粮也断了,跟随的人也病了,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①子路发起了脾气,子贡变了脸色。孔子坚信自若,引用《诗经》:"匪兕匪虎,率被旷野"来开导。他要弟子们追步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子路、子贡说:"先生的道至高至大,但天下不能容,是否稍稍降低一点标准呢?"②颜渊作了坚定的回答。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十分称赞颜渊,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个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至大至刚的个性和人格,也是孔子坚守理想信念的反映。《论语》载,"孔子罕言利"①,表现一种反功利精神。但在《孔子世家》里,司马迁塑造的孔子形象,"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反功利的精神,而是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不达目的,绝不休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彻底的,忘我的,无私的奉献。这种奉献表现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它只是反对急功近利,而并不是不要收获。《孔子世家》写孔子在政治上的潦倒落魄,"知其不可而为之",恰恰是以孔子在政治上的悲剧,来为尔后从事整理六经作铺垫。也就是说,司马迁笔下孔子的奉献精神,恰恰是为了社会经世的某种目的而献身的功利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孔子在政治理想破灭以后,仍不甘心于沉寂无闻,而发愤致力于教育文化事业。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精神,可以说是司马迁与孔子在人格和个性上的契合点。所以司马迁激昂地写道: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的奋起和努力成功了,他成为人伦的万世师表,成为司马迁学习追步榜样。他景仰,他崇拜,简直到了忘情的地步。司马迁用夸张孔子及其弟子的贤能来表达他无限敬仰的感情。司马迁说,孔子"与闻国政三月",使鲁国大治,移风易俗,道不拾遗,甚至使邻近的大国齐国恐惧,要主动送一大片土地与鲁国修好。司马迁又借楚国令尹子西的口说,楚国的贤人没有一个赶得上孔子的高足弟子,以此衬托孔子的超凡入圣。最后,司马迁禁不住要直接说话了。司马迁说:太史公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刁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②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瞻仰,象大路一样导人遵行。孔子的悲剧,使司马迁伤感,他徘徊在演礼的讲堂,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孔子不苟合取容的精神,孔子办教育、述《六经》的功业,更使司马迁奋起,使司马迁看到了一代哲人的伟大,啊,孔子是无冕之王!司马迁激动了。在他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条金光大道,他也仿佛看到了自己事业的追求与成功,于是他无限深情地① 参阅聂石僬《司马迁论稿》第151-152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出版。② 这一节行文及引语,系依据《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① 为行文流畅作了语泽。《孔子世家》原文作:"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大子。夫子盍少贬焉?"② 《论语》第九《子罕》。

    申说要为孔子作世家的理由。

    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2、考信于六艺。司马迁对孔子的推尊,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即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夫子。先说考信于六艺。

    "考信于六艺",语见《伯夷列传》。司马迁说:"夫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