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六艺,即六经。司马迁述史,考信于六艺,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曰取材,二曰验证。

    取材。明王守仁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①王守仁的"五经亦史论"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嗣后清人顾炎武、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受到了思想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其实早在西汉,司马迁就以《六经》为史料,撰写《史记》。《殷本纪赞》云:"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五帝、夏、殷、周诸本纪,三代、十二诸侯两年表,齐、鲁、燕、晋、宋、卫、孔子诸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等篇,主要以六艺经传为史料。《太史公自序》云:"厥协《六经》异传。"十分鲜明地指出,要把《六经》异传综合起来,吸收到《史记》中去。验证。《太史公自序》云:"论考之行事。"行事,指所述之史,有论有考。《五帝本纪赞》云:"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以古文验证百家之言,这是司马迁考信的原则之一。古文又以《六经》为主要文献,《史记》中作了反复的提示:《司马相如列传赞》:"《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建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淮南衡山列传赞》:"《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信哉是言也。??夫荆楚剽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张释之冯唐列传赞》引《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货殖列传》:"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司马迁"考信于六艺",《诗》《书》被经常引证。《礼书》叹美礼之用,"宰制万物,役使群众",为"洋洋美德"。《乐书》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又说:"凡作乐者,所以节乐。"这是司马迁对音乐价值的一大发现。乐以节乐,抑制纵欲,于是礼乐相通。对于《易》,司马迁说:"盖孔子悦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①又说:"《春秋》推见至隐,幽明远矣。"①《易》的内容讲天道,讲性命,故为幽明之变。《史记》中凡讲幽明的地方,就引用《易》理来说明。田完兴起于齐,卦得《观》之《否》就是例证。《外戚世家》综合依据《六经》讲人伦的夫妇关系。司马迁说:"《易》基乾坤,《诗》始《关瞧》,《书》美厘降,《春秋》讥不① ②《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赞》。

    ① 《传习录》卷一。

    ①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赞》。

    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总之,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序《易》,即整理六经,是孔子一生奋斗所成就的大事业,它沉淀了古文献中的精华。司马迁以六经作为评判历史价值与取舍的尺度,即考信于六艺,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深意。3、折中于夫子。

    司马迁征引孔子言论评判史事人物,贯穿《史记》全书。《殷本纪赞》:"孔子曰: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封禅书》:"或问缔之说,孔子曰:'不知;知缔之说,其于天下也,视其掌'"。《鲁周公世家赞》:"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诛泗之间,龊龊如也。"引孔子之言评论、印证史事。《孝文本纪赞》:"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引孔子之言起兴,用以评论孝文帝为仁德之君。《吴太伯世家赞》:"孔子言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宋微子世家赞》:"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直引孔子之言以评论历史人物。《留侯世家》、《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都以孔子之言为权威性的脚注,用以印证自己的评论。《伯夷列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儒林列传》:"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于七十余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这是把《论语》的成句,孔子的言论,直接熔铸在自己的文章中,是那样的自然、贴切。最精妙的地方,是司马迁把孔子的话化用在文章中,完全成为自己的思想和用语。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虽百世可知也。"②这本来是说文化上的因革损益;可是司马迁在《佞幸列传赞》中化为憎愤佞幸的语言,他说:"甚哉爱憎之时,弥子暇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①这是孔子抒发自己为政的理想,只表示一种志向;司马迁凝练成为一个单词,用以描写文景之世的太平景象,赞颂文帝之德,他在《孝景本纪赞》中说:"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这里"怀安"一词就是孔子抒志言论的凝缩。这类例证很多。如《管晏列传赞》,司马迁以愿为晏子"执鞭"来抒发内心深处叹知己难遇的感慨;《吕不韦列传赞》,用一个"闻"字,评论吕不韦官运亨通,养客好士,编述《吕氏春秋》,只不过是一个投机钻营,博取声名的"闻"者。这里的"执鞭","闻"等字眼,都是凝缩的孔子之言。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养育司马迁思想是多么深厚。

    孔子论人,对智者、贤者、仁者、君子等词汇,皆有特定的含义和标准,具有高度理性化的内容。例如"君子"一词,在《论语》中,使用频率达一百零七次,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有道德的人,二指在上位的人。司马迁得心②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赞》。

    ① 《论语》第二《为政》。

    应手地运用,因其有特定含义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同时在运用中又将其含义加以丰富和扩大,使所评论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如说壶遂"深中隐厚","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蒯成侯周"操心坚正","可谓笃厚君子矣";万石、建陵、张叔,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甚至说文景时期,游敖嬉戏的六七十老翁是"有德君子"。司马迁在"君子"之上冠以修饰语,描述千差万别的各类有德君子,已经不是儒家笔下道貌岸然的有德君子或政治长者,而被巧妙地点化成为描写人物情性或品格的文学词汇。

    司马迁断言:"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在司马迁以前,此言未免夸大。但自董仲舒推尊于前,司马迁力行于后,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推动,孔子在西汉日益显赫起业,成为独尊的儒术教主,在尔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为自天子王侯至庶民百姓的万世师表。司马迁发扬孔子学说及其精神的功绩是不容埋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