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司马迁评传 > 一、二十壮游

一、二十壮游

会生活的海洋中领略浩渺风烟,读无字之书,得到的是真情感受和实践知识。凡大有为之人,都应该走出去,与黎民大众共呼吸。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懂得读无字之书的为学宗旨,身体力行,走入社会,观其行事,问其长老,问墟中人,问遗老,步往古圣哲遗迹,想见其为人,徘徊祗回,不能离去。司马迁是那样的忘情,故能在书中有强烈的反映。《史记》卷首《五帝本纪》写五帝巡狩,极为精彩,可与《史记》殿卷的《太史公自序》所述壮游,前后照映。在对照中,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与联想,从而去体察司马迁壮游的意义。司马迁写黄帝:"东至于海,登凡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写颛顼:"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写舜摄政:"五岁一巡狩。"舜践位后,更是孜孜巡游,考察民情,励精图治,"崩于苍梧之野",以身殉职在南巡途中。写夏禹:"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上古帝王,贤圣爱民,在司马迁笔下生动活现,表现了作者司马迁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秦始皇本纪》写"履至尊而制**"的秦始皇出游,浩浩荡荡,巡行天下,刻石颂功,自鸣得意,活画**帝王的气势和声威;《封禅书》写汉武帝的巡幸求仙,愚昧虔诚,表达讥刺寓讽的感情,来自扈从之游的体察,自然是入木三分。

    司马迁的视野,并非只去捕捉帝王巡狩、巡幸的足迹。那屈原的行吟泽畔,那贾谊的湘水凭吊,那孔孟的周游天下,那战国四公子的好客养士,那侯赢所居夷门,那毛公、薛公藏身的酒市,那陈涉的鸿鹄之志,那张良的锥刺秦始皇,那韩信少时的落拓,那楚汉风云人物的际会,那江南民间的养龟导引,那乡间黎民的俚语风俗,都一一摄入了司马迁二十壮游的广角镜头中。司马迁困厄鄱、薛、彭城,也许如圣人孔子之断粮,也许是病困,也许是受劫持,总之他经历了艰辛与危险,但也从社会的书府中获得了丰硕的回报。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洛邑。所谓'周公葬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在金石契刻和简牍书写的古代,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西汉学者对殷周之际的历史已不甚了了,认为武王定都洛邑,司马迁作了廓清,他使用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考证方法,有重大的意义。

    司马迁"浮于沉、湘",追寻屈原的足迹,思考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想着屈原的为人,禁不住悲伤流涕。司马迁在长沙还凭吊了贾谊的遗迹,感到他的遭遇和屈原相似,后来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创造了把不同时代人物合传的形式,这是历史比较法的雏形,《史记》中的类传则是历史比较法的集中表现。这种方法使《史记》别开生面,大约就是司马迁在壮游过程中受到民间传说的启发而孕育成的。最值得称赞的是,司马迁在淮北对近现代史作了深入细致的寻访调查,比如陈涉少为庸耕有鸿鹄之志的慨叹,刘邦青年时的种种无赖,樊哙屠狗,曹参为狱掾,萧何为主吏,张良亡下邳,陈平为社宰,周勃织薄曲,韩信贫居葬母高敞地,少时受胯下之辱等等故事,都是档案记载"异哉所闻"的知识。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具有这样的求实求真的实践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司马迁的游历考察,兼有历史家和文学家的兴趣。对于历史事件,大至秦始皇的破魏战争,小至战国时的一个城门名字,他都要力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至于山川地理,古今战场更是了然胸中。顾炎武说:"秦汉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山川郡国不易明,故曰东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大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之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讥也。"①这是司马迁在史事方面所得游历之助。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力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①这是司马迁在文章辞采风格方面所得游历之助。总之,司马迁二十壮游,不仅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社会知识,搜求了遗文古事;而且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怀,增长了他的识见和才干。这是《史记》成功的条件之一。

    司马谈指导司马迁二十壮游,这是司马迁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它闪现了两代哲人共同凝聚的智慧光芒。

    ① "北自尤门至于朔方",兼及少年故里生活及扈从之游。

    ① 《日知录》卷二十六《史记通鉴兵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