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汤显祖评传 > 第二章 坎坷的仕途 一、出仕

第二章 坎坷的仕途 一、出仕

    张居正逝世的次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才以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五名,治《书经》。殿试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简称进士。这时他三十四岁了。

    会试在首都举行,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每三年一次,都在各省秋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因此又称春试。

    会试的科目、考场管理方式和秋试相同而更加严格。以二月初九日为第一场,以后每隔三日一场。主考官二人,特命内阁大臣充任,读卷官八人在翰林院的词臣中进选。三月初一日,会试中式的士子由皇帝亲自加以考试,称廷试或殿试,以最后确定进士的录取等第。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放榜,录取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约五六十名,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约二百几十名,称赐同进士出身。汤显祖时代,参加会试的士子三千多人,录取比率大约为十分之一。

    这次癸未科录取进士三百四十一名,比常额增加近五十名。这是因为去年皇长子诞生而特赐的恩典。三月十五日殿试,十八日放榜。次日,在礼部设宴款待新进士,由定国公徐文壁主持,内阁大学士张四维、申时行等出席。二十二日状元朱国祚接受朝服和冠带的赏赐,每一名新进士都分发到宝钞即纸币。虽不怎么值钱,却很荣耀。

    唐代每年都举行进士试,但录取名额少则不到二十名,多则三十名以上。明朝进士比唐朝增加三四倍。这是由于后来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官僚机构也随着而扩大。

    明代官员除功臣外戚及其子弟外都由科举出身。嘉靖以来,很少例外。

    举人可以当小官,在仕途上常受人歧视。进士至少做县令,相当多人直接任命为朝廷各级官员。除开国初年,明朝内阁大臣都是进士出身,很少例外,头三名照例任命为翰林修撰或编修,晋升内阁大臣的捷径由此开端。

    名之所在,利之所趋,进士试的竞争十分激烈。明代考试大体上比唐代公正,但舞弊情况不时发生。毛病大都出在内阁大臣子弟身上,往往由此引起宗派纠纷,以至影响大局。

    二三甲新进士中要选拔若干名为庶吉士。庶吉士可以和头三名进士同在翰林院阅读宫廷藏书,使自己成为高级官员的候补人。首相张四维和次相申时行的儿子是汤显祖的同年进士,他们同样想和汤显祖结交,同样遭到委婉的谢绝。

    考选庶吉士在同年五月举行。照例由本房考官推荐。据汤显祖《酬心赋序》自述,翰林编修冯梦帧对同僚--汤的房考官沈自邠说:"你的门下士不会有人超过汤生吧。"沈表示首肯,接着说可惜此人"骨相凉薄",不及徐闻邓生。邓生将来有可能拜相。沈在一次宴会上当面对汤说:"以你这样的高才,为什么迟到现在才考取进士,很可以想一想。一个人不要上进,就当恬退。看你样子若进若退,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呢?"若进若退,正是汤在辅相前面的态度。既不想冒犯权威,又不愿违反自己的本性。沈自邠那番话隐约地透露了不能推荐他的苦衷,汤毕竟还是得罪了他所不愿得罪的人,所谓"骨相凉薄"的真实含义就是如此。

    为了荣宗耀祖,汤不借违反他的本性和兴趣,限制自己对文学和戏曲的热情而对八股文死下苦功。八股文是具有固定程式的一种文字技艺,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僵化文人思想,使他们耗尽毕生心血而不自觉的一种工具。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在《南雷文案》卷一《明文案序上》指出,明代诗文之所以出不了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那样的名家,"此无它,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学,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比汤显祖略迟,话本《负情侬传》的作者宋楙澄在《悔读古书记》中自述,当他童年时,连《韩非子》《史记》那样的名著也由于不利于专精科举而被家人禁止。当时士子浅薄到如此程度简直令人吃惊。汤显祖后来认识到二十岁前专心致志于八股文,使他对文学"心散而不精"(诗文集卷十七《答张梦泽》)。后来在二十一岁到三十三岁的十多年间,他写的八股文还不满十篇,①可见他对举子业的态度逐渐有所改变。但是他毕竟被称为当代八股文的名家之一,给他带来很大的声誉,可见他为举子业确曾作出巨大的努力,而其目的只能是求取功名。他没有能超出时代和家庭对他的局限。令人意外的是当功名唾手可得时,他却再三拒绝执政的笼络,使自己遭受挫折。

    中进士后,他又拒绝另外两位执政的结纳,宁愿到冷衙门去做一名见习官。只有了解到他对仕进的热衷,才能衡量像他这样对执政始终高做不屈的态度需要多硬的骨气。

    以天下为己任而作风专横的首相张居正去世之后,由张四维接任。张四维的儿子甲征和辅相申时行的儿子用懋都是汤显祖的同年进士。礼部试放榜后正要举行廷试,御史魏允贞上奏章要求改革弊政,建议从今以后内阁辅臣子弟会试录取后,应待父兄退职后才得参加殿试。户部员外郎李三才上奏章表示赞同。这是鉴于前首相张居正的三个儿子先后以高名次取中进士而提的反措施。魏允贞被贬为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