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二、挟策以干当道

二、挟策以干当道

    王韬居沪时期,中国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历史事变。中国官场士林令人窒息的一潭死水犹如被投入了一块巨石,再也不能维持旧日的平静。

    鸦片战争后,清廷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平衡鸦片进口所引起的白银外流,加重了对各族人民的敲柞勒索。道光皇帝公开发布上谕说:"所有各省着赔、分赔、摊赔、代赔各款,着各省督抚河督于所属实缺司道府厅州具各员??勒限催追完交。"①"人民为了反抗清廷的横征暴敛,掀起了一连串的武装暴动。1851 年1 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其雷廷万钧的气势在广西金田村拉开序幕,随后,北进东下,一路势如破竹,无攻不克。同年3 月19 日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的农民政权。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1853 年秋,王韬居住的上海也爆发了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起义。起义军发布文告,表示要扫除贪官污吏,全行蠲免赋税钱粮。②接着连续攻克宝山、南汇、川沙等县。上海和东南地区是清朝"钱粮"来源的主要地区。上海海关的税收更是清军江南大营的命脉所在。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军在这一地区翻搅;使清廷阵脚大乱,惶惶不可终日。

    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正当清王朝被农民起义弄得精疲力竭之际,1856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自南北上,攻占了大沽。清王朝于1858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此后,清廷一度打算重振军威,改写条约,但结果更糟。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仓惶出逃。清廷留守王大臣向侵略者屈服,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暴露了中国国力的积弱不堪和清政府的**无能。

    内忧外患诱发了王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激活了他"大丈夫生当成功立业"的早年志向。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写道:鼓角如雷动地来,氛缠三楚肆奇灾。

    襄樊险堑成孤注,褒鄂威名非将才。

    坐使拥兵全局坏,安辞疏寇暮营开。

    似闻早下贤良诏,应有征书到草莱??投笔终军思报国,上书卜式助输边。

    将帅即今天下选,要凭庙略计安全。①江南乍见经烽火,直北俄闻动甲兵。

    拱极星辰愁失位,环城将士忽空营。

    中持和战原非计,不在恩威始乞盟。

    我正艰难渠跋扈,海疆从此后患生。②既有对清朝文恬武嘻、主政失策的责难,也有对国家危亡命运的担心,更有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自勉,王韬似乎已体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① 王先谦辑,《东华录》(道光朝),卷五十八。

    ②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第28 页。

    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二,"拟杜诸将"。

    ②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三,"沪读杂感"。

    的关系。

    但是,一介落魄书生凭什么来影响国政、干预现实、进而一展个人抱负呢?王韬选择了上书言事这一封建社会读书人常加利用的干政形式或进身之路。从1858 年起,至1862 逃离上海止,他接连上书清朝大吏,系统阐述他对时局的看法和挽救方策。

    综观王韬这一时期的上书,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抨击清朝政府举政乖蹇。

    王韬认为清王朝之所以落到"内乱"与"外患"俱来的局面,不是因为"匪"和"夷"有什么制胜法器,而是由于清王朝本身政策失当。他写道:今东南之祸烈矣,贼至一城则一城创残,至一邑则一邑荡溃;是岂贼之能兵哉?皆我备御无方耳。①方今边事之坏,我谓在朝廷御之之失策。当粤东之启衅也,朝廷必别筒星使,专与筹议,不妨面见酌商,两得尽其情意,事有不可行者,则为婉言开导。

    即委之于叶督,亦必明示意旨,俾知趋向,有所遵奉。

    奈伺庙算弗及,一人是信,任其刚愎浅躁,以致偾事。逮乎粤省被据,叶督见虏,中国之辱,未有如是之甚者,而乃置不一问,若无是事。期年之间,声问寂然,西人于是径驶津门,叩阍请命。至欲遣使驻京,增埠易约,即滨海各省督抚,亦未闻有出一议,建一说,以是事若何处置入告者??其意视粤东一省之得失,无与朝廷之轻重,朝廷御戎之当否,无与于外省之休戚。以至西兵之调集,番舶之出入,何时启行,何时往北,外省侦缉之不告,京师之斥堠不明。突见其至,官民惶骇,城下之盟,大可寒心。①为了挽救已成之局,王韬提倡要痛革官场相互推倭的风气,裁汰昏庸无能和贪生怕死之辈,不次拔擢才能之士,并"专其任而重其权",使之权责相符,无可逃于事外。然后推倭者必罚之,失地者必诛之,立功者必赏之。王韬认为一旦清王朝真正做到这些,"内乱"可以指日肃清;"外患"亦可消解于无形。

    (二)提议"和戎平贼"。

    王韬原来对外猜忌极深,在前述致周弢甫的信中还在惊呼开埠失策,"溃'夷夏之大防,为民心之蟊贼,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希望"有豪杰起必当有以驱除之"。②在这种排拒意只的作用下,他坚决反对"借兵平贼"之说。在同一封信中,他写道:说者有谓赭寇之罪,上通于天,假手西人以剪灭之,正可同泄普天之愤耳。此言实未深观大势,而熟察全局也。触之武告秦穆公曰:"邻之厚,君之薄也。"西人于我之损也则喜,于我之益也则忧,方欲逆焰之张,坐收渔翁之获,谓其视我如秦越之肥瘠者,犹浅言也。即使果肯借师,如突厥故事,而需索酬饷,动以数百万计,或迁延时日,未必成功,或只剿一隅,未能全数肃清,即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六,"拟上曾制军书"。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上徐君青中丞第一书"。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与周弢甫徵君"。

    使果能迅扫妖氛??而中原全土,皆侏之足迹矣,通盘筹算,朝廷又何必有此举也。①他甚至把封建政权与农民起义的对立比作一家人的父子不和,反问主张借夷助剿者"父挞子而嗾噬狗噬之,有是理乎"?②但他的观点很快就转变了。在1859 年给徐有壬的信中,他指出在中国所面临的"贼乱"和"戎祸"两大危险中,"戎祸"固然是天下之大患,是"乱之所生"之根因,但从摆脱危险的可行性角度分析,"贼乱"却是需要最先解决的难题。"事固有缓急,有先后,今日之事,要惟先其所急后其所缓而已。彼虽为心腹之患,而在今犹未大决裂,可先以和弭之,而后徐为之图。"③他对清廷保守派于《天津条约》签订后仍然盲目言战并准备在大沽与英法再一决胜负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颟预之气。他说:"我必先有预备之兵,以应其非常之变。而自揣我气足以震慑乎彼方可,否则,毋宁出于和。盖我今日兵率孱弱,财用空竭,外之国威未振,内之强寇未锄??吾诚有不敢知者矣。"①他认为:"西人之所请于我者,最大者增埠驻京两事而已。以愚度之,朝廷意见,增埠犹可许也,遣使驻京断不可行??吾谓此二事其患实均。江汉腹地,据上游之势,南控皖、豫,北连关陕,一旦有变,长江非复我有,黄河以南非我国家所能争??顾吾谓朝廷既可许其增埠。何不可许其驻京。今朝廷之上,所以待远人者,漫无成见,来则与之和,去则旋背之。受诳愈大,结怨愈深。衅隙之开,将不可终弭??况乎驻京一节,在我国为骇闻,在彼邦乃为常事。欧洲以行商为国本,凡通商之国互遣公使,驻居其都,所以总制其事,权归于一,原非有窥伺之心,其志在利不在土地。"②王韬对公使驻京的理解显然比盲目主战的保守派人物的理解要符合世界潮流。这是他高于前者的地方。但是,他把对外主和与专意镇压农民起义放在一起考虑,则又暴露了他的地主阶级的顽固立场。

    (三)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出谋画策。

    王韬对苏沪两地社会与地理情况了如指掌,加之他曾陪同传教士到太平天国占领区去活动,对"贼情"有所闻见,便自然而然地以平贼"内行"自居。他多次向清朝地方官献计献策王韬的计策可分战略与战术两部分:战略上,王韬声称太平天国已"失其天时,失其地利,失其人事"。他说,咸丰二、三年间,天下嚣然,民气不静,贼略得天时,但咸丰六年后,人心厌乱,气运渐转,"此时虽有煽之为乱者,彼不动也。故言乎时,贼已不足恃矣";江宁虽城垣广固,池堞崇深,而非可守之地。"盖有江南者,远必兼蜀,近必兼淮,而后势据上游,足与天下相抗。今贼所争者苏、杭耳,苏、杭地势洼下,民情惰弱,实不可用,虽得之不足以有为。??故曰贼无地利之可据也";"贼所破城邑,不留一民于内,比屋错处,无非贼巢,衢市荒秽,有同鬼境,此亦流寇中之创局。所行如是,尚得谓之能收拾人心也乎"。面对此一局面,王韬提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平贼"战略,即:"修省恐惧,振励奋发,以合天时;力争上游,顺流进取,以得地利;抚集① 王韬:《弢园尺犊》,卷四,"与周弢甫徵君"。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与周弢甫徵君"。

    ③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上徐君青中丞第一书"。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上徐君青中丞第一书"。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上徐君青中了第一书"。

    流亡,解散协从,以尽人事。而尤要者,则在简立大员,分兵三道:一由上海以收复嘉、青、太、昆而进攻苏州;一由宁波以联络湖郡,保障杭垣,而进扼嘉兴,堑守广德,俾毋得过浙东西一步;一由安庆以克芜湖诸要害,直抵金陵,捣其巢穴:必当同时并进,合攻夹击,使贼首尾不能相顾,而后贼势孤矣。"①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角度而言,王韬所提出的总体战略确有独具慧眼之处,因而得到了清朝当权人物的赞许和采纳。后来曾国藩攻打太平天国的套路,基本上与王韬所呈谋略相吻合。

    战术上,王韬提出一系列的具体方策。这些方策大都是直接呈给苏淞太道吴煦的。据已经公开出版的《吴煦档案选编》和《弢园尺犊》统计,王韬在1860 年太平天国东下苏常后连续上书吴煦达十多次,其内容几乎全是关于保卫上海和剿杀太平军的"管见"。"管见"思考周详,具体细致,不厌其烦,单条目就有三十多项。略举几项,以窥一斑:

    一、两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