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一、甫里诗书之家

一、甫里诗书之家

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②从十三岁开始,王韬来到长州青萝山馆,就学于明经顾惺。顾惺,字涤庵,学问博杂,不宗一家。王韬从他读到传统学问中许多流派的著作,包括经学,小学音韵,二十二史,资治通鉴,诸子文集,唐宋诗词和野史稗抄等,学术视野大为拓展。顾惺尤善诗词,在乡里颇负诗名,他的诗集《涤庵诗钞》清新朴实,贴近生活,得到王韬推崇。在教学过程中,顾惺亦把研讨作诗技巧列为一大项目。遇有喜怒哀乐之事也总喜欢出题出诗要学生作和。蒙师对诗歌的偏好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少年时代的王韬写下了大量的诗篇。1880年,王韬将他所写的诗编集成册,题名为《蘅华馆诗录》印刻问世。正是从这一诗集中,我们才得以知道不少王韬在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和思想状况。顾惺是一位具有两重性格的封建读书人。一方面,他看重德行,强调积极的入世精神,曾作"反游仙诗"以言志,认为与其追踪山人隐士,不如"积硕学为世用",在他的严格督教下,王韬接受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模塑和修齐治平经世思想的灌输。这些正是日后王韬在主张学以致用和提倡变革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害怕伦理道德崩塌的历史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他洒脱不羁,从不为所谓师道和俗见所左右。他喜欢游览山水,喝酒成癖,时常招集生徒对酒唱和。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王韬也养成了放荡不羁的名士性格。王韬后来喜好谈古论今,藏否人物,酷爱饮酒斗诗和看花逐妓,刨根溯源都可追踪到这位顾老先生。

    由于顾惺教学不拘形式和态度和霄可亲,王韬非常喜欢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他与顾惺虽为师生,相处却犹如学友。教学之余,两人常常把盏对酌,谈论道德,切磋学问。王韬诗文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如《小饮青萝山馆呈顾涤庵明经师》一诗,记叙了一次两人围着火炉放量饮酒尽情谈论的情景:欲雪不雪天酿寒,啾啾冻雀愁檐端。

    地炉活火聊取暖,一尊入口僵颜欢。

    新坼瓮泥出饷客,香浮色淡味独完。

    王郎本耻作小户,深杯不厌一吸干。

    酒阑每易生感慨,敢抒愚论披心肝。

    王韬终身都与他的这位蒙师维持着师生和朋友之谊。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和唱答之作。顾惺的诗集托王韬校刊发排。王韬的文字中也多有经顾惺手① 王韬:《遁窟谰言》,卷一,"天南遁叟"。

    ② 王韬:《张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一,"小饮青萝山馆呈顾涤庵明经师"。

    订之章。在遇到困难和忧虑之时,他们还互相请教对方,寻求解决办法和精神安慰。如王韬后来在上海生活时深感苦闷抑郁,时常写信向顾惺请教应对之方。一封写于1858 年的信这样恳求说:迩来瞻企之劳,寸阴若发,独居异地,触绪感怀。江上梅花,谁传别意,邻家爆竹,徒怆客衷。回忆细君,团聚者不过三载有奇,琴弦乍歇,墓草垂青,遗挂空悬,堕叙犹在,黄门述哀,无此奇痛;兰成叹逝,只益伤心,幽怨填膺,抑郁谁诉,夫子何以教我也??遁迹海滨,见闻日隘,词章之学,久已弃捐,况燕巢于幕,雉罹于罗,可为惴惴,吾夫子谊切友生,情深师弟,倘能为韬画一万全之策,使自拔于泥途,幸甚幸甚。可以预见,象王韬这样内心矛盾重重的人,是找不到什么满意答案的,但王韬对顾惺推重和信赖之情干字里行间殷然可见。王韬与顾惺的长久师友之谊和经常性的书信来往,是王韬离开青萝山馆而终究无法摆脱传统文化间接影响的又一注脚。

    青萝山馆时期的王韬年龄虽小,雄心锐气却大得惊人。他"志锐气壮,自以为可奋讯云霄"。每天坚持读书、写诗、作八股文,期望有遭一日在科场大显身手,一举成名。然后修齐治平,成不世之功,留永久芳名。家人亲友见王韬胸怀大志,才学俱佳,亦欣欣然以此相劝勉。王氏家族中衰的局面就等着王韬出来重振雄风了。

    ① 王韬:《弢园尺犊》(光绪癸已,沪北淞隐居本)。卷二,"寄顾涤庵明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