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叶适评传 > 一永嘉之学与永嘉学派

一永嘉之学与永嘉学派

绪言。南渡之后,郑景望私淑之,遂以重光。??然则先生之功不可没也。"黄百家也说:"伊洛之学,东南之士,(杨)龟山、(游)定夫之外,惟许景衡、周行己亲见伊川,得其传以归。景衡之后不振,行已以躬行之学,得郑景望为之弟子。"(以上均见《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这就是说,周行己的地位如此重要,同郑景望是他的私淑子弟有很大关系。

    郑景望名伯熊,与其弟伯英(字景元)齐名,永嘉人,时人称为大郑公、小郑公。郑伯熊是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 年)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宁国府、建宁府。郑伯英是隆兴无年(公元1163 年)进士第四名,但无意仕进,只做过几任幕职,即辞官居家养母。绍兴年间,秦桧禁程氏学、禁私家修史,实行愚民政策。而郑伯熊、伯英兄弟在永嘉传播程氏学,有很大影响。"方秦氏以愚擅国,人自识字外,不知有学。独景元与其兄,推性命微眇,酌古今要会,师友警策,惟统纪不接是忧,今天下以学名者,皆出其后也。"(《郑景元墓志铭》,《水心文集》卷二十一)郑伯熊在任福建提举时,"首雕程氏书于闽中,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兄弟为渠率。"(《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郑伯熊传》)对郑伯熊、伯英兄弟在学术上所起的作用,叶适有如下的评论:余尝叹章(即章惇)、蔡氏(蔡京父子)擅事,秦桧终成之,更五六十年,闭塞经史,灭绝理义,天下以佞谀鄙浅成俗,岂惟圣贤之常道隐,民彝并丧矣。于斯时也,士能以古人源流,前辈出处,终始执守,慨然力行,为后生率,非瓌杰特起者乎?吾永嘉二郑公是也。

    (《归愚翁文集序》,《水心文集》卷十二)叶适在这里猛烈地抨击了"绍圣以来弊政"(其中包括"元祐党禁"),一直到秦桧的禁程氏学,这是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这个看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态度;一是对由于政治斗争而在学术上用政治手段来禁止某种学术(如程氏学)的反感。前就一方面来说,叶适还未能摆脱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普遍的偏见(叶适有此偏见还有他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原因);就后一方面来说,叶适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这与他为朱熹的辩护一脉相承。)叶适把二郑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评论他们的学术活动,认为他们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是对后来学者起表率作用的奇伟(瓌杰)之士,这个评价是比较高的。

    至此,我们已简略地考察了从周行己等北宋元丰"永嘉九先生"到南宋郑伯熊、郑伯英的情况及其在学术上的作用,也就是"永嘉之学"的第一条线索。在这一百年时间里,这些永嘉学者把中原产生的二程、张载的道学思想传播到永嘉地区,而且在"元祐党禁"和秦桧禁程氏学产生了消极影响的背景下,重振程氏学,使之发扬光大。这些工作的结果,就在永嘉地区造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了创立新的独立学派的学术文化地基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从"永嘉九先生"到二郑公的百年工作,要在空地上形成永熹学派,那是不可想象的。

    在充分肯定了从"永嘉九先生"到二郑公的"永嘉之学"的作用之后,我们还要指出他们的局限性,这就是:他们还只是传播洛学、关学思想到永嘉地区,只是地域上的扩张;他们恪守师说,少有变通。因此,他们只不过是程门(连带还有张、吕之门)之别传,道学的一个分支而己,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这时的"永嘉之学",是后来与朱、陆鼎足而三的永嘉学派这座大厦赖以建立的地基,但还不是大厦本身。作为"弥纶以通世变"的永嘉学派,是从薛季宣开始,经陈傅良发展而由叶适集其大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