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叶适评传 > 四 庆元党禁和学术争鸣局面的终结

四 庆元党禁和学术争鸣局面的终结

    庆元党禁(全称为伪学逆党之禁)是南宋政治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要打击目标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但事实上并不如此简单。在庆元党禁的实际过程中,不但朱熹一派的道学家受到政治上的打击,那些并非朱熹一派的学者也受到了打击,如陆氏心学的主要传人也被列入党籍而遭禁,甚至连反对朱熹一派的学者,如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也被列入党籍而遭禁。庆元党禁实际上是南宋当权的统治集团对学术界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的打击。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乾道、淳熙年间的那种学术繁荣、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去而不复返。因此,庆元党禁是我国历史上知识分子遭受的一场浩劫。

    (一)庆元党禁的起因

    庆元党禁在做法上模仿元祐党禁,但实际上二者有显著的不同。现代学者余嘉锡先生曾指出:其实庆元之党祸,与元祐时事迥异。元祐党与熙丰党争,起于诸君子之攻王安石;而庆元之党,起于韩侂胄之挤赵汝愚。安石与侂胄,人品相去天渊,不可以并论。且元侂所争者国事,特诸君子年反熙丰之政,操之已蹙,遂互为消长。迨章惇、蔡京之徒进用,而祸遂中于国家。至于侂胄之与庆元党人,本无深仇积怨,直因不得节钺,以赏薄怨望汝愚。因朱子为汝愚所引,忌其名高,故先去之。又因当时人心愤愤不平,遂以叛逆坐汝愚,以伪学诬朱子,为一网打尽计。??元祐之时,有蜀党、洛党、朔党之目,君子与君子争,庆元之党无是也。独其先朱子尝劾唐仲友,又为林栗所劾耳。然仲友、栗固不在党籍中,即攻伪学之人,亦无一为二人之徒党者。此自裁然各为一事。朱子与陆九渊、陈傅良辈讲学虽亦不合,然仍以朋友相终始,未尝如蜀、洛之相攻,有何瑕隙,为小人之所乘乎?(《四库提要辩证》卷六,《史部》四)

    余先生此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元祐党人(后又分为蜀、洛、朔党)即所谓旧党与熙、丰党人即新党之争,是关于王安石新法的问题,而庆元党禁中韩、赵之间并无重要的政治分歧。朱熹也曾说:"元祐诸公后来被绍圣群小治时.却是元祐曾去撩拨它来,而今却是平地起这件事出。"(《朱子语类》卷一百七)这是说,被列入庆元党籍的人原来并未去惹韩侂胄一党中人。韩赵发生矛盾,是因为一个并不大的问题。

    原来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 年)太上皇赵昚逝世,光宗赵昚因病不能主持葬礼,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为主谋,发动了一起宫廷政变,拥立赵昚之子赵扩(即宁宗)为皇帝,尊赵昚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当时韩侂胄是宫廷内臣知閤门事,也参与其事。事成后,韩侂胄希望论功行赏,封他为节度使,遭到了赵汝愚的反对。韩侂胄因此而对赵汝愚产生了怨恨。赵汝愚尊崇道学,把朱熹从湖南召到临安,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做宁宗皇帝的老师。

    朱熹并未参与"绍熙内禅"之事,对赵汝愚此举有所非议;他也曾劝赵汝愚用厚赏酬韩侂胄之劳,赵汝愚不听。因此,朱熹和赵汝愚很难说是一党。但因朱熹是赵汝愚引荐入朝的,因此,韩侂胄打击赵汝愚还是从排斥朱熹开始。

    绍熙五年闰十月韩侂胄以内臣的有利条件出内批罢朱熹。庆元元年(公元1195 年)二月赵汝愚罢右丞相(赵汝愚任相仅半年),第二年正月死于衡阳。

    在罢黜朱熹和赵汝愚时,都有一批官员出来为他们辩护,都被罢官远斥。后来,这些人部被以"道学"的罪名打成了"逆党"。

    庆元党禁的直接起因是韩侂胄与赵汝愚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庆元党禁的特点是党禁和学禁相结合,以政治手段来禁止学术。庆元党禁与元祐党禁的不同,除了前面所引余嘉锡先生所说的以外,还有以下一点:元祐党禁虽然也禁程氏道学,但不占主要地位,主要的还是打击政治上的异己;而庆元党禁则不然,它主要的打击目标是朱熹道学,以政治手段来禁止一种学术,而实际上是使当时所有的学术都遭到禁止。因此,庆元党禁实际上是学禁。而这种以政治手段来打击一种学术,把某种学术(如道学)作为一种罪名的做法,并不从庆元开始。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在孝宗朝(甚至高宗朝)就已经这样做了,只不过在那时还没有真正的实行,没有这样大规模地展开罢了。这种做法的深刻的根源,我们留待后面进一步探讨。

    总之,当权的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和以道学为罪名、以政治手段打击一种学术的做法相结合,是庆元党禁的起因。

    (二)庆元党禁的经过:由道学而"伪学",而"逆党",逐步升级

    庆元元年(公元1195 年),"更道学之名曰伪学"。当时有人"言道学何罪,当名曰'伪学',善类自皆不安。由是有'伪学'之目。"右正言刘德秀上言:"邪正之辨,无过真与伪而已。彼口道先生之言,而行如市人所不为,在兴王之所必斥也。"他要求宁宗"以孝宗为法,考核真伪以辨邪正"。

    诏下其章。(《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

    按照以上的逻辑,似乎是把"道学"和"伪学"作了区分.他们只禁"伪学",并不一般地禁止道学。但是,实际上,他门是把"伪学"作为道学的代名词,禁止"伪学",也就是禁止道学。

    庆元二年(公元1196 年)二月,端明殿学士叶翥知贡举。同知贡举、右正言刘德秀言:"伪学之魁,以匹夫窃入主之柄,鼓动天下,故文风未能丕变。请将语录之类尽行除毁。"故是科取上,稍涉义理者,悉皆黜落;《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八月,太常少卿胡纮上言:"比年以来,伪学猖獗,图为不轨,动摇上皇,诋毁圣德,几至大乱。"他反对有人"倡为调停之议",而引用历史故事,危言耸听地说:"汉霍光废昌邑王贺,一日而诛其群臣一百余人;唐五王不杀武三思,不旋踵而皆毙于三思之手",应以为戒。他认为,"今纵不能尽用古法,宜令退伏田里,循省愆咎。"自是学禁愈急。接着,大理司直部褒然上言:"三十年来,伪学显行,场屋之权,尽归其党。

    请诏大臣审察其所学。"宁宗下诏:"伪学之党,勿除在内差遣。"(《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也就是说不许在朝中做官。到了十二月,又有选人余嚞上书,"乞斩(朱)熹以绝伪学"(同上)。

    在这当中,并没有人对"伪学"和"道学"作什么区分。王夫之就曾指出过这种所谓"伪学"的说法的虚伪性,他说:"道学者,非恶声也。揭以为名,不足以为罪。乃知其不类之甚,而又为之名曰'伪学'。言伪者,非其本心也,其同类之相语以相诮者,固曰道学,不言伪也。"(《宋论》卷十三)

    到了庆元三年(公元1197 年),道学之禁又升级,由"伪学"而"逆党"。

    这是由刘三杰首先提出的。是年闰六月,朝散大夫刘三杰入见,论曰:今日之忧有二:有边境之忧,有伪学之忧。边境之忧,有大臣以任其表,臣未敢轻论。若夫伪学之忧,姑未论其远,请以三十余年以来而论之:其始有张栻者,淡性理之学,言一出口,嘘枯吹生,人争趋之,可以获利,栻虽欲为义,而学之者已为利矣。又有朱熹者,专于为利,借《大学》、《中庸》以文其奸而行其计,下一拜则以为颜(回)、闵(子骞);得一语即为孔、盂,获利愈广,而肆无忌惮,然犹未有在上有势者为之主盟。已而周必大为右相,欲与左丞相王淮相倾而夺之柄,知此曹敢为无顾忌大言而能变乱黑白也,遂诱而置之朝列,卒籍其力倾去王淮,而此曹愈得志矣。其后留止之来,虽明知此曹之非,顾势已成,无可奈何,反藉其党与心腹。至赵汝愚,则素怀不轨之心,非此曹莫与共事;而此曹亦知汝愚之心也,垂涎利禄,其为鹰犬以觊倖非望,故或驾姗笑君父之说于邻国,或为三女一鱼之符以惑众庶,扇妖造怪,不可胜数,盖前日为伪学,至此变而为逆党矣。疏入,韩侂胄大喜,即日除刘三杰右正言(《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

    刘三杰这篇对道学的声讨书,集以往谴责道学言论之大成,并把罪名升级为"逆党",从而把道学之禁推向了**。

    同年十二月,知绵州王沇上疏,"请置伪学之籍",宁宗"从之"。于是仿元祐党禁的做法,置《伪学逆党籍》,入籍者凡五十九人。其中有:宰执赵汝愚、留正、王蔺、周必大等四人;待制以上朱熹、徐谊、彭龟年、陈傅良、薛叔似等十三人;余官刘光祖、吕祖俭、叶适、杨简、袁燮等三十一人;武臣皇甫斌等三人;士人杨宏中、蔡元定、吕祖泰等八人。(据李心传《道命录》卷七下,又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

    其实在此之前,这五十九人已经罢官的罢官,远斥的远斥,有的已逮捕,有的已充军,甚至有的已被迫害至死。立《伪学逆党籍》是把以前的排斥打击做了一个总结。

    (三)庆元党禁的结果:凡学皆伪,学人遭难

    在庆元党禁中,受害的不止朱熹一人,甚至不止道学一个学派。庆元党禁的发动者,置当时学术界各派的分歧和争论于不顾,不问青红皂白,把当时学术界各派的主要人物一网打尽。虽然在庆元以前,张斌、吕祖谦、陆九渊、陈亮这样著名学者已先后去世而幸免于难,但是,只要我们对列入《伪学逆党籍》的名单作一分析,就可以看到,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仍然样样俱全。

    在列入党籍的五十九人中,除了赵汝愚、周必大、留正等政治人物(他们是道学的支持者,但并非道学家)外,在学者当中属于道学家的只占少数。

    如果按照《宋史·道学传》,只有朱熹和黄灏二人是道学家;如果按照《宋元学案》,属于道学一派的,还有刘光祖(晦翁同调)、楼钥(晦翁私淑)、彭龟年、吴猎、李皇、沈有开、范仲黼(以上为南轩门人),以及蔡元定等。

    如果说这些人都是"伪学"者,他们的道学是假的,那末,真正的道学又在哪里呢?

    再进一步看,在列入党籍的人物中,还有朱熹道学的反对派,其中属于陆氏心学一派的,有杨简、袁燮、徐谊等人,他们是陆九渊去世后心学的主要代表;还有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陈傅良、叶适、蔡幼学、薛叔似等人。这两派是从不同的角度反对道学观点的。还有吕祖谦的弟弟吕祖俭和族弟吕祖泰等人。他们是东莱学术的继承者,吕学虽有调和诸派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但毕竟是不同于朱学的另一学派。如果说这些人都是"伪学"者,那末真正的学术和学者又在哪里呢?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庆元党禁中,不仅道学即"伪学",而且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