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叶适评传 > 二 南宋初期思想学术状况

二 南宋初期思想学术状况

并杂说,刊板作帙,遍遗朝士。朋比交口称誉,谓处廉学伊川。"这个李处廉已犯贪污罪入狱。这都是所谓"小人之中庸而无忌惮者也。"(同上)

    这次争论发生在张浚当宰相的时候,张浚虽然支持陈公辅的意见,但他还是允许不同意见发表。而且他对程颐的门人也不是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对待尹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原来在赵鼎未罢相之前,曾由范冲推荐,召尹焞到临安来做经筵讲官。尹焞行到九江,得知陈公辅请禁程颐之学,就停止不前,上书辞命,说:"学程氏学者,焞也。"于是,张浚就向高宗继续推荐尹焞。说他在任川陕宣抚处置大使时,得知尹焞拒不接受刘豫父子伪命,长途跋涉,逃到四川。他曾接见过尹焞观其所学所养,诚有大过人者。"建议高宗降旨让尹焞迅速就道,来临安任职。(同上)

    与此相比,秦桧的做法就大不一样了。他是把程氏之学作为一种罪名,用来排除异己,打击原来赵鼎所信用的人物的。这种打击是从高闶开始的。

    高闶原是赵鼎一派人物。赵鼎因"和议"问题与高宗、秦桧不合而被罢相(第二次罢相)后,高闶也被斥闲住。在屈辱的绍兴"和议"实现以后,高宗、秦桧为了粉饰升平,决定恢复太学(大学的地址正在岳飞的故宅),并起用高闶做国子司业。高闶卖力地做了此事之后,在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 年)二月上表,请高宗视察太学。他的这个举动,受到了抗战派胡寅(胡安国之养子)义正词严的斥责。胡寅在给高闶的信中说:"及见请视太学之表,寅心惕然,不意阁下有所请而有斯言也。??今关河重地,悉为敌国,园陵暴露,不得瞻守,族宗拘隔,不得相见,土地分裂,人民困苦,不得鸠集,冤恨之气,外薄四海,不得伸雪。而柄臣(指秦桧)者,方且施施然厚诬天下,自为有大功乎???今阁下目睹忘仇逆理,北面事敌,以苟宴安之事,犹偃然为天下师儒之首,既不能建大伦,明天人之理,以正君心,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文具之典,又为之词云云,欺天罔人孰甚焉,是党其恶也。人皆谓阁下平生志业扫地矣!数十年之积,而一朝毁之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一)胡寅和高闶都是杨时门人,程颐的再传弟子,学术渊源相同,而政治态度却迥然相别,一高一下,一正一邪,不可同日而语。

    高闶谀事高宗、秦桧如此,仍不为其所容。在高闶被他们利用之后,就被一脚踢开。在"程氏之学"的罪名之下,秦桧党人对高闶的攻击纷纷而来。

    先有御史中丞李文会弹劾高闶"录程颐之学,徇赵鼎以邀名",即罢高闶出知筠州,接着又有右正言何若上书:"自赵鼎倡为伊川之学,高闶之徒从而和之,乃有横渠(即张载)《正蒙》书圣传十论,大率务为好奇立异·而流入于乖僻之域,顷缘闶为国子司业,学者争投所好,于是曲学逐行",他要求高宗"申戒内外师儒之官,有为乖僻之论者,悉显黜之",高宗认为"若所论甚当",并指斥程颐"不识大体";其后,又有御史中丞杨愿大放厥词:"数十年来,士风浇浮·议论蜂起,多饰虚名,不恤国计。沮讲和之议者,意在避出疆之行;腾用兵之说者,止欲收流俗之誉;甚者私伊川元祐之说,以为就利避害之计,慢公死党,实繁有徒。??愿下臣章,揭示庙堂,俾中外洗心自新,以复祖宗之盛。"这是把伊川学说看成是"和议"的障碍。对这一派投降的胡言,高宗欣然"从之"。(同上书,卷一百五十二)可见,秦桧一党对高闶的攻击,同胡寅时高闶的斥责,是根本不同的。胡寅是斥责高闶为投降派效劳而不合程学之"义理";而秦桧党人则以程学的罪名来排斥异己,为其投降活动服务。

    直到秦桧死后,才有人指出"向者朝论专尚程颐之学,有立说稍异者,皆不在选;前日大臣(抬秦桧)则阴佑王安石,而取其说稍涉程学者,一切摈弃"为偏颇,而主张"精择而博取,不拘一家之说,使学者无偏曲之弊,则学术正而人才出矣"。这个建议得到高宗的赞同,他说:"赵鼎主程颐.秦桧尚安石,诚为偏也。卿所言极当。"(同上书,卷一百七十)至此,程学之禁才稍弛一些。但说秦桧崇尚王安石,纯属无稽之谈。高宗曾同秦桧一唱一和地说:"言者多功朕变法。朕思祖宗之法已善,岂宜轻改?"秦桧说:"遵先王之法而或过者,未之有也。"高宗说:"然!"(同上书,卷一百五十二)一味屈膝投降,苟且偷安于东南一隅的高宗和秦桧,岂可与不安于积弱积贫而力求变法图强的王安石同日而语?但是,如果反过来说高宗、秦桧是"尊程反王"(《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六节),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种说法,是按照"唯心--保守--投降"的公式推导出来的。程颐学说是唯心主义,但把它同南宋的投降派等同起来,则是没有根据的。作为民族败类的秦桧,并无一定的学术思想信仰,很难把他归到哪一个学派。他反程学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排斥赵鼎一派人物和实现"和议"。而上文提到的程学的传人,如尹焞,胡安国、胡寅父子,都是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而尊崇程学的赵鼎,则是抗战派的政治代表之一。在此以后,道学家中主张抗战者也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