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拉斐尔传 > 第十八章 新教皇

第十八章 新教皇



    有一天,毕比印纳向拉斐尔转达了利奥教皇的旨意:要把教皇本人画进英钦吉奥厅第一面墙上的壁画中。这幅壁画正式定名为《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

    教皇是想以此来表示他对于法国的好感。在这之前,他曾叫梵蒂冈的历史学家们埋首古籍,认真寻找与这一意图相吻合的历史事件。学者们花了几天工夫,终于挑选了教皇利奥三世公元800年为法王查理大帝加冕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史实。利奥十世听取报告后十分满意,当即叫拉斐尔着手绘制壁画草图。

    据史书记载,查理大帝加冕时已年届花甲。可是,照教皇的意思,不能把他画得这么老,而要画成当今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样子。法兰西斯此时才有二十多岁,是欧洲最年轻的君王之一。拉斐尔犯难的是,他不仅没有见过法兰西斯,连其画像也无法找到。还是小朱利奥机灵,他不知从哪儿弄到几个法国银币,上面正好铸有这位国王的头像。原来此人年轻而不英俊,一脸络腮胡子,眼里喷着欲火。当然,拉斐尔可以把他画得漂亮一些,让他穿上查理大帝的皇袍。不言而喻,利奥三世的模特儿就是当今教皇利奥十世。

    拉斐尔并不十分喜欢这一题材,但是表面上还得装作很喜欢。大量的高级僧侣和诸侯、贵族将充斥构图的中心部位,左边要画一群孩子和穷人。至少得描绘参与加冕盛典的三十个神职人员。当时的人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呢?谁也不清楚,只有从历史文献中去查找线索。总之,不能画成现在的服装式样,也不能凭空乱画。

    圣上收到了法王的来信:他把教皇关于在梵蒂冈壁画上颂扬查理大帝的决定看作是对他们所缔结的和平的肯定。信中还附来了一幅法王的肖像。信上委婉地说,若是拉斐尔大师照着这幅像画查理大帝,国王本人将感到高兴。拉斐尔注意到,这幅肖像上的法兰西斯比银币上那个漂亮多了。到底哪一个才是法王的真面目呢?

    拉斐尔严格遵照构图法则,一步一步地推进工作。可是不久之后,教皇又要求他无论如何必须提前完成这幅壁画。至于个中原因,拉斐尔自然不便询问。

    局部的草图越积越多,巨大的构图逐渐呈现出完整形态。但是拉斐尔仍然觉得不满意。这儿既没有《波尔戈大火》中的奇妙闪光,也没有《彼得越狱》里的强烈色调对比。这一切都是由于所选的题材并不能使他激动,不能使他产生灵感。结果,这幅壁画只不过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图画解说,而且还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解说,缺少画家个人感受的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拉斐尔既无法为它找到成功的色彩对比,也不知如何给画上的人物注入生命。或许,只有波浪式的振颤节律才使如此众多的高级神职人员栩栩如生。拉斐尔选择了事件的**时刻——利奥三世给查理大帝戴上皇冠的那一瞬间,试图以此来使画面活跃起来。

    拉斐尔只画了教皇、皇帝以及另外几个富有特色的人物,其余全让助手们去画。当然,这对于他们也是一种考验。拉斐尔当年学画时不也是如此熬过来的吗?

    为了保证进度,拉斐尔带着他手下的人闭门作画,防止不相干的人闯进来干扰工作。壁画与油画不同,得等到墙上的泥灰和画上去的色彩干透之后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只有在理想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需要的色调,并使之永远不会改变。

    拉斐尔的众多助手和学徒中,小朱利奥最机灵能干,悟性最高。他利用拉斐尔对他的信任,偷偷地把一些高级僧侣和贵族画成迎接查理大帝的主教,从中捞取好处。另一个助手本尼尽管才艺不下于他,却从不玩滑头,干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他对于拉斐尔所画的草图百般爱惜,视为圣物,随时提防小朱利奥将大师的构思移到墙壁上去时,随意更改和夸张。

    当这幅壁画的最后一部分也干透之后,拉斐尔按照惯例请求圣上接见,恭请他去视察。利奥教皇曾仔细观看草图,甚至干预对于人像的选择,要求某些人物必须画得与模特儿一模一样,某些又只能画得大体相像;他还从名单中划去了几个极力想把自己画成查理大帝时代主教的高级僧侣,代之以与他关系更密切的人。壁画完成之后,了解内幕的人都能看出,圣上现在特别喜欢谁,而对于谁显得不欣赏但也不厌弃。当壁画的绘制工作处于最紧张阶段时,会突然传来教皇的紧急命令。于是,已画好的某个面孔转眼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教皇的某个新宠臣就会进入壁画之中;而有时,由于难以确定用谁去顶替被取消的模特儿,拉斐尔或其助手又不得不凭想像画出一个古代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