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六韬 > 上略
:“要兴兵打仗的国家,必先多施恩惠于士兵;要采取攻势的国家,必先让人民休养生息。”能以少胜多,是广施恩惠的缘故;能以弱胜强,是由于有民众。所以,良将爱护士兵,要像爱护自己一样,才能使万众一心,战无不胜。【原文】

    《军谶》曰:“用兵之要① ,必先察② 敌情:视其仓库,度③ 其粮食,卜其强弱④ ,察其天地,伺⑤ 其空隙。敌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⑥ 也;民菜色⑦ 者,穷也。千里馈粮⑧ ,民有饥色;樵苏后爨⑨ ,师不宿⑩ 饱。夫运粮千里,无一年之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是谓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排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注释】

    ①要:关键、根本。

    ②察:观察、考察。

    ③度:估计、预测。

    ④卜:占卜。这里应该也是预测的意思。强弱:指军队力量的强弱。

    ⑤伺:窥察、探查。

    ⑥虚:指国库空虚。

    ⑦菜色:饥饿之色。因为在困难时期,收成不好,因此百姓只能靠吃野菜为生,营养缺乏,所以面无血色。

    ⑧馈粮:指运输粮食。

    ⑨樵苏:打柴割草。爨:烧火。

    ⑩师:军队。宿:隔夜。

    溃:失败。

    急刻:严峻苛刻。

    重数:繁重。

    令:使。

    饰:粉饰。

    端:始、开端。

    进:推举、推荐。

    枉:曲。这里指不正直的人。

    排挫:排挤压制。

    讪:讥刺、诽谤。【译文】

    《军谶》上说:“用兵的要诀,必须首先察明敌情:了解其库存的物资,估计其粮草的多少,判断其兵力的强弱,察明天气和地形,以寻求敌人的可乘之隙。所以,国家没有战事而运粮,说明国家缺粮;民众面黄肌瘦,说明国家贫穷。从千里之外送粮食,民众就会挨饿;临时打柴草做饭,军队就不能吃饱。如果要从千里之外运粮,国家就会短缺一年的粮食;从二千里之外运粮,就会短缺二年的粮食;从三千里之外运粮,就会短缺三年的粮食。这就叫国家空虚。国家空虚,民众必然贫困;民众贫困,上下就不会相亲。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从外面进攻,民众在内部抢掠,国家就必然崩溃灭亡。”

    《军谶》上说:“君主暴虐,臣属就会极端苛刻;赋税繁重,滥用刑罚,民众就会起来造反。这样,国家就会灭亡。”《军谶》上还说:“暗中贪污伪装廉洁,制造假象骗取名誉;盗用朝廷爵禄以行私惠,使上下不明,是非混淆;假装正派,骗取高官。这便是篡国的开端。”《军谶》又说:“官吏结党营私,各自引进亲信;重用坏人,压制好人;背弃公道树立私恩,同事之间相互诽谤。这便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原文】

    《军谶》曰:“强宗① 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菡② 相连,种德立恩,夺在权位③ ;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④ ;进退求便⑤ ,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⑥ ,强弱相虏;莫适⑦ 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⑧ 。”《军谶》曰:“善善不进⑨ ,恶恶不退⑩ ,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注释】

    ①强宗:封建社会中的豪门,有权势的家族。

    ②葛菡(hàn):即野葡萄,蔓生植物,攀附在树木丛上。

    ③权位:高位。

    ④县官:指天子。

    ⑤便:好处、便利。

    ⑥若:相似。

    ⑦适:能够。

    ⑧咎:灾祸。

    ⑨善善:喜好善良的人。进:推荐。

    ⑩恶恶:厌恶恶劣的人。退:贬退、罢免。

    不肖:没有贤德与才能的人。【译文】

    《军谶》上说:“豪门大族聚结奸党,虽无爵位却很显赫,威风十足让人无不恐惧;党羽勾结有如葛菡相连,私施恩惠,谋夺朝政大权;欺压民众,国内哗然,群臣却蒙蔽君主,不敢直言。这就是灾祸的根源。”

    《军谶》上说:“世世代代作恶,侵夺天子权威;一举一动只求便利自己,舞文弄墨歪曲法令,以危害国君。这就是国贼。”《军谶》上说:“官多民少,尊卑不分,以强掠弱,不能禁止,必然波及好人,国家也会受害。”《军谶》上说:“喜爱好人而不进用,厌恶坏人而不斥退,有才有德的人隐退,无才无德的人却当政掌权,国家就会受到危害。”【原文】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① ,卑贱陵② 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军谶》曰:“佞臣③ 在上,一军皆讼④ ,引威自与⑤ ,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⑥ 。专任⑦ 自己,举措伐⑧ 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⑨ 。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⑩ ,命令不通。造作奇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异,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注释】

    ①比周:勾结。居势:霸占高位。

    ②陵:侵犯、侮辱。

    ③佞(nìnɡ)臣:巧言谄媚的臣子。

    ④讼:诉讼、责备。这里是愤愤不平的意思。

    ⑤与:给。

    ⑥取容:委曲讨好、取悦别人。

    ⑦专任:专横霸道。

    ⑧举措:行动、举动。伐:夸耀、炫耀。

    ⑨诬述:污蔑说。庸庸:平凡无能的样子。

    ⑩稽留:扣留延缓。行事:指政事、公家文书。

    命令:国家的政令。

    易:改变。常:常法、常规。

    相称:互相吹捧、表扬。

    聪:听力。

    其萌:指祸乱的萌芽。

    主:君主。任:任用。旧齿:有声誉的老人。齿:牙齿,指代年纪。

    实:充实。

    述:称述、记载史册。

    洋溢:广泛传播。【译文】

    《军谶》上说:“朝廷宗室权力强大,结党营私,窃踞高位,以下犯上,时间愈久,势力愈大,君主却不忍除掉他们,国家就会深受其害。”《军谶》上说:“奸佞之人当权,全军都愤愤不平,他们却仗势逞威,行动违背众意。不知进退,行事都为讨好上级。只信任自己,一举一动都自夸功劳。诽谤品德高尚的人,将其诬蔑为庸碌之辈。好坏不分,只求符合己意。积压政事,上令不向下传达。制定奇异制度,变更古制,改易常法。君主重用这种奸佞之人,势必遭受祸殃。”

    《军谶》上说:“奸雄互相标榜,蒙蔽君主的眼睛,使其良莠不分。诽谤与吹捧同时盛行,以堵塞君主的耳朵,使其邪正不辨。各自庇护其亲信,使君主失去忠臣。”所以,君主明察异端的言论,就能看到祸乱的萌芽;君主使用高德贤才,奸佞之徒就会躲开;君主任用高德旧臣,万事就会治理清明;君主聘用埋名隐士,人才就会充实;如再普遍汲取百姓的智慧,就会广得人心,建立不朽的功业;不失去众人的拥护,德政才能广泛传播。【评析】

    《上略》命名为“任贤擒敌之学”,顾名思义,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选择贤才,让他担任主将,从而对抗敌人。主将是一个军队的骨干,只有这个骨干立直了,军队才可能打胜仗。因此选择主将在战争中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主将,最重要的是能够集合军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与众同恶”,这样才能同仇敌忾,才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这是第一步。首先赢取军中将士的认同,同仇敌忾。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则要刚、强、柔、弱各种手段并用,并且要使用得恰到好处。要“兼此四者而制其宜”。这样一来,“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如果相反,则结果也会相反的。“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这里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作战策略,如文中说的“察敌情”:“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敌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夫运粮千里,无一年之食;二千里,无二年之食;三千里,无三年之食:是谓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但是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这样具体的策略其实《三略》中涉及的并不是很多,《三略》重点在讲政治策略,而不是军事策略。【国学故事】

    1. 司马炎一举灭孙皓

    魏灭蜀后,魏、吴南北对峙。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黜魏元帝曹奂,自立为武帝,国号晋,改元泰始。吴国自蜀国灭亡之后,形势已岌岌可危。吴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病死,孙权之孙孙皓为帝,孙皓沉湎酒色,后官美女多达5000名,奢侈无度,国用入不敷出。孙皓宠幸佞臣,迷信巫卜,有敢于上谏和得罪于他的大臣,不是挖眼、断足,就是剥皮、锯头。朝中人人自危,朝不虑夕。

    司马炎经过5年的努力,国内政局稳定,军事实力大增,于是就着手灭吴,派尚书右仆射羊祜统领荆州诸军,镇守襄阳,虎视江南。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廓)一带的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占据凉州,司马炎分兵御边。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边地稍安,司马炎即召来羊祜商议伐吴。羊祜认为当年曹操南征失败,原因是缺乏水师,现应训练水军,制作舟舰,控制上游,一旦时机成熟,水陆齐发,一举灭吴。司马炎当即密令益州刺史王浚在巴蜀训练水军,建造大舰,长120米,可载2000余人,可驰马往来。

    吴国建平(今四川巫山县北)太守吾彦发现上游不断有大量碎木漂下,推断晋必攻吴,上疏孙皓,请求增兵建平,守住险要,以防晋军顺水而下。孙皓以为晋国无力对吴用兵,根本不予理睬。吾彦只得自命民工,铸造铁链、铁锥,在西陵峡设置障碍,横锁江面。羊祜在荆州实行怀柔策略,减少守备巡逻部队,进行屯田,积蓄军粮,并与吴人友好相处。会猎时,捕获被吴人射伤的禽兽送还吴人。羊祜的这些举动,麻痹了吴人的警觉。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吴名将陆抗病死,他所辖的军队由他的5个儿子率领。吴国长江中下游防务,由于失去干练的统帅,更加削弱。

    羊祜认为,伐吴时机已到,向司马炎进言:“现在伐吴可以不战而胜。”司马炎赞同。不久,羊祜病死,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年底,司马炎以琅琊王司马仙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成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复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沿江东下,六路大军共20余万人,水陆齐发,直扑东吴。王浚水师,越瞿塘,过巫峡,一举击破丹阳城(今湖北秭归东),活捉丹阳守将盛纪。进入西陵陕,舰船受阻于拦江的铁链和铁锥。王浚命水性好的士卒,撑数十个大木筏先行,将铁锥拔出,又命令士卒,将巨大的火炬安置船前,烧熔铁链。吴军原以为这些障碍足以阻止晋军,未曾派兵把守。晋军顺利地拆除水障,继续进军。在王浚进军的同时,杜预也出兵策应,派部将周旨率奇兵800人,乘夜渡江,埋伏在乐乡(今湖北滋县东北)。王浚军抵达乐乡,都督孙歆率军迎战,吴军大败。伏于城外的周旨军趁乱入城,孙歆做了晋军的俘虏。杜预、王浚水陆大军合攻江陵,斩守将伍延。随即逼降武昌(今湖北鄂城)守将,胜利结束长江上游作战。

    吴主孙皓为挽救危局,派丞相张悌领精兵3万渡江退敌。军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北之采石),太守沈莹建议在此坚守,以防晋军水师。张悌不纳,率全军渡江,寻找晋军决战。吴军在杨荷(今安徽和县境内)遇王浑前锋张乔所率7000余人。张睇将其包围。张乔见寡不敌众伪降。吴军继续前进,至牌桥(杨荷以北),与王浑主力遭遇。沈莹率5000精兵发起冲击,被晋军击退,沈莹阵亡。

    吴军后退,晋军乘势反击,张乔也从背后杀来,吴军全线崩溃。副军师诸葛靓劝丞相张睇后撤。张睇决意以身殉国。诸葛靓挥泪离去,不久,张睇为晋兵所杀。王浚水师抵达三山(今南京西南五十里)。吴主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前去阻挡,张象竟望风而降。孙皓于是将全部军权交给陶浚,命他第二天领兵迎敌。谁知吴军将士不是纷纷逃走就是过江降晋。孙皓采用光禄勋薛宝、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同时分送降书给王浑、王浚、司马仙,想使三人争功以激起晋军内乱。王浑接到降书后,要王浚来江北商议,王浚借口“风大,不能停泊”,扬帆直指建业(今南京)。3月15日,率8万水师进入建业。吴主孙皓被迫到王浚军门请降。

    晋军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割据江东57年之久的孙吴政权。

    2. 曹操择将守合肥

    公元215年,孙权攻破皖城之后,率10万大军直逼合肥。

    此时,曹操想乘刘备在西蜀立足未稳之际,消灭刘备,特委派大将张辽守卫合肥,以防孙权的偷袭。张辽只有7000余人,将士们听说孙权以10倍有余的兵力来攻合肥,一个个谈虎色变。急迫间,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面写着四个字:“贼来乃发。”张辽立即打开木匣,匣内有一封短信,信上写道:“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城(如果孙权来攻城,张辽和李典两位将军出去迎战,乐进将军守城)。”

    张辽把曹操的信递给乐进和李典,李典看后默不做声,乐进问张辽:“将军想怎么办?”张辽说:“孙权乘主公(曹操)远征在外,率大军而来,以为必胜无疑,我们只有先主动迎击打掉他们的锐气,才能守住合肥。”乐进见李典不说话,便说:“敌众我寡,我看还是不要冒险吧!”张辽道:“现在已是生死关头,待我出城,与孙权一决死战!”说完即吩咐备马出城。李典见状,慨然而起,道:“将军如此,李典难道能因私废公吗?我愿意听从您的指挥!”原来,李典一向与张辽不合,所以一直没有说话。

    张辽留乐进守城,与李典一起率领800名精悍将士乘孙权的军队尚未建好营寨之际,突然杀入孙权所在的大营,孙权措手不及,慌忙上马逃窜,吴军大败,死伤惨重。待孙权重新把大军集结好时,张辽、李典已率800壮士退回合肥城。

    吴军失了锐气,人人惧怕张辽的威名,虽然依仗人多,天天攻城,但都心怀畏惧,攻城也不肯出死力。这样,一连攻了十多天城,合肥城依然固若金汤。

    据《三国志》记载:张辽,“武力过人”;乐进,“有胆略”;李典,“有雄气”、“不与诸将争功”。曹操正是根据三将各自的长处予以重任,才取得了以少胜多和反围城的胜利。

    3. 魏文侯用贤不疑

    战国初期,中山国的国君荒淫无道。魏文侯打算派兵前往讨伐,正在物色一位领兵的大将。有人推荐乐羊能文能武,有勇有谋,品质又好,可以担当此任。但也有人反对说:“乐羊之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让乐羊带兵去讨伐中山国,怎么能放心呢?”

    魏文侯召见乐羊说:“我有心让你率兵去收服中山国,可就是你的儿子是中山国的大官,这事情可有点不好决定啊!”

    乐羊答道:“作为您的臣民,为国立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怎么能为了父子的私情,而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一边呢?我要拿不下中山国,请您惩处我好了!”

    于是,魏文侯拜乐羊为大将军。乐羊带着人马,直奔中山国。他用火攻的办法,把中山国的大将鼓须打败,一口气追到中山国的都城下,将城团团围住。

    中山国君姬窟逼着乐舒从城楼上向乐羊喊话,劝说乐羊退兵。乐羊怒不可遏,指着乐舒大骂了一通,并叫他及早献城投降。乐舒央求说:“请能宽恕我一段时间,容我与国君合计合计。”乐羊答应以一个月为限,逾期不降就要攻城。

    姬窟以为乐羊看在儿子的面子上,不见得真会攻城。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他让乐舒要求再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个月,乐舒还要求再宽限一个月,乐羊继续答应了。就这样,三个月的时间拖延过去了。这时,魏国宫廷里议论纷纷,不少人在魏文侯面前吹冷风,说乐羊的坏话。但魏文侯对乐羊的信任毫不动摇,并派人到前线去慰劳乐羊,犒赏将士。

    又一个月的限期过去了,姬窟仍无献城的表示。于是,乐羊下令发动总攻。姬窟将乐舒五花大绑地推上城楼,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向城下喊话道:“如不停止攻城,乐舒就没命了!”乐舒也大声呼喊父亲救命。乐羊并不为之心动,他弯弓搭箭,对着儿子就要射去。这时,姬窟慌忙把乐舒拉下城楼杀了。乐羊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一举攻下了中山国,杀了暴君,安抚了百姓,留下5000人驻守,自己带着得胜人马回朝。

    魏文侯领着满朝文武大臣,到安邑城外迎接。他拉着乐羊的手说:“为了收服中山国,你舍了亲生儿子,寡人实在过意不去啊!”乐羊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正是做臣子的义务。”魏文侯在宫中大摆宴席,为乐羊庆功,并赏给他一只封得非常严实的箱子。回到家中,乐羊打开箱子一看,里面装得都是皇亲国戚、朝中大臣要撤职查办他的奏章。他边看边流泪,感慨万千地说:“要不是国君用人不疑,哪会有我今天的成功呢!”

    4.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人才思想及实践方面均有重要的建树。

    唐太宗总结了历史上人才得失决定事业兴亡的深刻教训,提出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著名观点,作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论断。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以后,原先的老部属纷纷向他伸手要官。为此,他公开申明:“用人事关重大,必须大公无私,以德才为标准,不能按关系的亲疏和资格的新旧来确定官职的大小。”“我的用人标准不是任人唯亲、唯故,而是任人唯贤、唯才。”

    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不讲出身,不分亲疏和新旧,只要确有突出才干,即使是原先的仇敌,也要极力争取过来,为我所用。如魏征、王珪,都是李建成部下的知名人物,他不记前嫌,抛弃旧怨,放手使用;曾为王世充部下的戴胄,也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参与朝政;曾给谋反被杀的李密披麻戴孝、收葬尸骨的徐懋功,也同样受到重用。

    唐太宗还十分注意把那些出身寒门庶族的杰出人才提拔到中央政府里来,开辟了官资浅、门户低的人担任宰相的途径。在他的朝廷大臣中,有出身于农民而官至刑部尚书的张亮,有打铁匠出身而任右武侯大将军的尉迟敬德,有白布衣而为卿相的马周,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黑齿常之、契必何力等等。

    唐太宗坚信:“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他任用官员,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滥。他对各级政府机构、官员数额均作出明确规定。他下令:“省官”,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2000多人压缩到600多人。唐律对乱置机构、私设官员的人,规定了惩罚条款。

    唐太宗非常注意求贤择善,借以保证官员的质量。他要求宰相不要不分轻重缓急,把大量的时间都消磨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要“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这样的大事上来。

    对于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唐太宗也十分重视。各州刺史都由他亲自选拔,各县县令也要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向他保举。他还把全国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寝室的屏风上,随时将他们的政绩和过失记录在上面,作为提升和贬降的参考。他再三强调说:“都督、刺史各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治与乱,尤其需要委派称职的人,丝毫也不能掉以轻心。”他经常派出黜陟使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员,有时还亲自下去考察。

    唐太宗大力提倡和鼓励年迈体衰的老臣去职休息,以便年富力强的人才上来。贞观八年,开国元勋李靖自感年事已高,向唐太宗提出了告老归第的请求。唐太宗赞扬他说:“自古到今,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少人缺乏自知之明,能力虽然不够,也要勉强占着官位,纵然年迈多病,也不肯逊位让贤。您能顾大局、识大体,实在难能可贵。我满足您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成全您的雅志,更重要的是想把您树立为一代楷模啊。”

    由于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在他统治的贞观时期,出现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局面。太宗依靠这些人,使唐帝国富强昌盛,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强盛的一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