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的逻辑 > 中文比英文重要(1)

中文比英文重要(1)

,错误方式高度一致:在应该用英文字母填写名字念法(意思是请填写您户口上名字的拼音)的地方,竟然写了他们主观认知,而非户口上登记的英文名字,比如,Tom、Bob、Robert、Cathy等。

    我很吃惊,但一瞬间解答了我过去无数次感到过的疑惑。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英文名字,背景很清楚——改革开放。在对外交流不断增多的今天,用英文名与外国伙伴交流确实更容易和平相处。毕竟,对我们老外来说,中国人的名字的确不好念,很多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念,很费劲儿。

    问题在于,许多中国年轻人,尤其80后和90后的思维观念和表达方式已经彻底变成英文化了,用不好听的话来说,全盘西化了。包括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不叫自己王明或李雪,而叫Franklin或Amanda。根据我在北大留学期间的经验,中国学生之间,尤其在与国际交流有关的社团里,都互相叫英文名,邮件也用英文。我则始终被卷在他们的游戏规则里面,对我来说,与中国人沟通还是用中文名字,邮件用中文舒服一点。因为,我们生存于东方文化,为了双方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还是用本土化的语言精确一点。

    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日本学生高是个不争的事实,相信这是中国学生刻苦练习英文取得的成就。日本人做不到本国人之间说英文,一般也没有英文名字。原因一方面是日本人的名字比较好念,日本人也不那么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另一方面或许是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民族传统的执著。

    名字与语言是自我认同(identity)的核心。倘若“00后”的小朋友已经有英文名字,并用它经营自己就有些危险了,必须加以警惕,因为这很有可能逐渐失去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思维观念,这点也正是我坚决反对中国孩子过早(比如幼儿园或小学)开始接触英文的根本原因。那些从小在英语和汉语双重语言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很难建立自我认同,哪一种语言都掌握得马马虎虎。

    应该回到初衷,起英文名或用英文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方便交流,而不是消失自我。其实,不仅年轻人需要引导,那些引导年轻人学习的大人更应该需要引导,因为有些现象实在令人深思,绝不能说大人比年轻人做得好。

    2010年5月,我有幸出席了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主题演讲。出席会议的代表都是来自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我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很不适合在那里坐着。说实话,我很不习惯那种充满官腔儿味道的学术会议,大家互相说套话,拍马屁。我明显是最年轻的,其他代表的年龄跟我母亲差不多,主办方却给我提供与他们同等的待遇,很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