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知己评传 > 一、文史异辙

一、文史异辙

    刘知几在谈论史家文风即史文时,首先提出了一个文、史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一般意义的文辞与史文的关系问题。刘知凡是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中回答这个问题的。他认为,远古文辞,能起反映国家治乱兴亡的历史作用,正是因为它具备"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能够如实反映情况。这种文辞就与史文没有什么区别。他说: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读者不以吉甫、奚斯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

    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

    这就是说,文士之文与史家之文,在其初期是一致的,其共同之点就是能做到实录,"不虚美,不隐恶"。这样的文字就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不虚美,不隐恶",是刘知几继承班固的意见。班固在评论司马迁史学时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其文直",是对史文的要求。所谓"直",指公正不曲,要求写事如实,文质相称。怎么能"直"呢?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即"直笔"精神就直。刘知几把班固这一见解接受过来了,大倡实录、直书之旨。

    知几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体大变"。这个变化就是:"树理者① 《孟子·离娄下》。

    ② 《史通·叙事》。

    ① 《史通·言语》。

    ② 《史通·载文》。

    ① 《汉书·司马迁传·赞》。

    多以诡妄为本,饰辞者务以淫丽为宗"。如汉代词赋,往往是"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无裨劝奖,有长奸诈。"②意思是说,文辞追求繁华修饰,因而失实,无法劝善惩恶。魏晋已下,愈走愈远。或"徒有其文,竟无其事",或饰辞矫说,信口雌黄,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刘知几正确指出:"昔仲尼有言:'文胜质则史'。盖史者当时之文也。然朴散淳销,时移世异,文之与史,较然异辙。"③文史分道扬镳,两者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④这里他提出了内容与形式统一即文质相称的问题。远古文字朴素无华,战国已降,文体大变,这当然是个发展,史家不应当追求淫丽,所以"文之与史,较然异辙"是历史的必然。刘知几看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功劳。

    从"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到"文之与史,较然异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变化,它反映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但是当人们看不清这种变化对书事记言的史学事业带来的影响,因而忘却史学之实录直书之义时,也使史学产生了重大危机。本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