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知己评传 > 三、《史通》的整体构思

三、《史通》的整体构思

    如果说"通识"主要见诸于精神、思想,那末,史例则主要体现于方法。

    在《史通》一书的整体构思中,以"通识"观点为指导"商榷史篇",以"辨其指归,殚其体统"为根本任务,这是一。在辨指归、弹体统时,又特别强调体例的规范性,视史例犹如国法,这是二。《史通》就是在思想上的"通识"和形式上的"史例"两者结合上展开整体构思的。

    刘知几特别强调体例的重要性,他在《史通·序例》中指出: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之无法,则上下靡定;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准。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科条一辨,彪炳可观。

    知几以为作史必先立例,尤贵有法,例不可破,法不可违。在流传至今的《史通》四十九篇文字中,排列整齐,体现了在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和在形式上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辨别史书体裁,考镜史籍源流,双管齐下,它是知几历史编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治学方法。实质上,它是刘氏的史籍目录学和史部分类法。

    为了具体展示《史通》一书的构思,有必要将其篇目的内容及其布局加以分析。

    《史通》一书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前有《序录》,是刘氏撰成全书时写的小序。内篇有三十九篇,外篇有十三篇,共五十二篇。但内篇中有《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流传至今的还有四十九篇。这四十九篇的篇目是:内篇:六家、二体、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核才、序传、烦省、杂述、辨职、自叙,共三十六篇。

    外篇:史官建置、古今正史、疑古、惑经、申左、点烦、杂说上、杂说中、杂说下、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暗惑、忤时,共十三篇。

    《六家》、《二体》列于《史通》内篇之首,用以冠盖全书,别有深意。

    它一方面透露了《史通》一书着重在探讨古代史籍编纂的整体构想,而探讨史籍编纂不能不从史籍分类入手;另一方面说明《史通》一书在探讨古代史籍编纂体系中又重点探讨史书体例。他把隋唐以前的史籍归纳为六种体例: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并依次叙述六体特点,结论云:"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六家演为二体,故继而有《二体》篇,论编年、纪传二体之得失利害。认为在汉代已降,二体"角力争先",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并行于世。无论是六家还是二体,按知几的史籍分类,都称之为"正史"。《六家》、《二体》冠盖全书,也说明刘知几研究的重点是正史。六家二体之说,本书有专门评述,此不具言。这里只指出一点,知几虽指出二体"各有其美,并行于世",但并不是说编年、纪传平分秋色。他在论述二体并行于世之后说:"故晋史有王、虞,而副以干纪;宋书有徐、沈,而分为裴略。"明确承认在二体之中纪传为主,编年为副。这一认识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正是因为他有了这一认识,在《史通》一书中他主要的精力乃是探讨纪传史的编撰问题。

    按照《史通》的布局,《六家》、《二体》之下,由一般到具体,皆就纪传一体中分题著论。《载言》略论史书载言之体。看来刘氏的思路是坚信"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的观点,因而将史书区分为载言体和载事体。这里先言载言之体,检讨史篇,发现自左氏已降,皆不遵古法,言事相兼,因议设书部。以下论纪传体之"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等。再以下《采撰》论史料学;《载文》论文史关系;《补注》论史注;《因习》论修史应重视世事变革,反对因仍旧贯;《邑里》 是《因习》的下篇,仍是反对因仍旧贯,专论相矜族望,邑里难详之失;《言语》论史书文辞;《浮词》论史书慎用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