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知己评传 > 二、对儒家政治伦理观的认识

二、对儒家政治伦理观的认识

    知几尊重孔子,尊重儒家思想,其最根本的一条是信奉儒家政治伦理学说,并把它的一些基本思想作为指导自己一生言行的准则。

    知几信奉的儒家政治伦理学说,其核心是儒家纲常名教的思想和规范。

    知几撰《史通》,"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论史之际也要涉及"王道"、"人伦"的大问题。

    故《史通》不仅仅是部史评的书,也是一部阐述知几关于"王道"、"人伦"认识的书。

    "王道"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他们倡导通过实行仁义道德、推行仁政来平治天下的政治方案。"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即儒家的人伦学说。孔子讲人伦,要求处理好君臣父子等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于是提倡"仁"。仁的第一层意思是"爱人",这个爱人不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而是有范围的差等爱。用来调整君臣、父子关系,使君臣之间、父于之间彼此相爱。仁的第二层意思是"克己复礼"。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把自我的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又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我道德修养的归宿。这就是作为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之基本内容的"内圣外王",其基本路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则修己,一则安人。修己以仁,安人以礼。仁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各种道德品质的修养。通过学习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文化知识素质。

    封建统治阶级一贯重视儒家所倡导的人伦学说,并把它作为封建礼教的主要内容,成为维护封建政治统治的思想和制度。儒家政治伦理学说,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但是第一,它本身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有精华,也有糟粕;第二,它自身也有一个变化过程。孔孟所讲的政治伦理和后世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代所讲的政治伦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不能笼统他讲儒家政治伦理,必须具体地分析刘知几对儒家政治伦理的认识。

    知几在谈到人时,总是首先考虑人的道德品质,并且作出善恶、邪正的区分,判定是君子还是小人,比如他说:"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①"人禀五常",就是说,人之为人,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为人正直,就是具备了君子的道德。什么是正直呢?就是"不避强御",敢于"彰善痒恶"。因此,他特别表彰南、董:"彰善贬① 《交通·直书》。

    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②刘知几牢记孔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教导,联系到自己从事的史学工作,感到"儒诚有之,史亦宜然",左丘明、司马迁,君子之史,吴均、魏收,小人之史。

    两者,"薰获不类",相去甚远③,在知几看来,象史官魏收,"曲笔诬书",假手史臣,以复私门之耻,"恶直丑正"④,书为秽史,人为小人。而司马迁等,敢于好善嫉恶。知几说:"史者固当以好善为主,嫉恶为次。若司马迁、班叔皮,史之好善者也;晋董孤、齐南史,史之嫉恶者也。必兼此二者,而重之以文饰,其唯左丘明乎!"⑤这都是从为人说到治史。

    关于君臣关系,知几一方面坚持君臣之间的名分,君是君,臣是臣,不能"君臣相杂,升降失序"⑥,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君、臣都是可以区分的。君有明君、贤主和淫君、乱主之分,臣有忠臣和乱臣之别。如他有时说"贼臣逆子,淫君乱主"①,有时讲"忠臣义士"。他说:盖霜雪交下,始见贞松之操;国家丧乱,方验忠臣之节。若汉未之董承、耿纪,晋初之诸葛、毋丘,齐兴而有刘秉、袁桨,周灭而有王谦、尉迥,斯皆破家殉国,视死犹生。而历代诸史,皆书之日逆,将何以激扬名教,以劝事君者乎!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今之书事也,使忠臣义士羞。若使南、董有灵,必切齿于九泉之下矣。

    这里表彰的东汉的董承、耿纪,西晋的诸葛诞、毋邱俭,刘宋的刘秉、袁粲,北周的王谦、尉迟遇,都是忠于本朝的忠臣,而《三国志》、《晋书》、《宋书》、《隋书》等追叙其事皆目为叛逆,知几认为这实有违于封建名教,且不合史法。

    知几所讲的君臣伦理比较符合儒家伦理的精神。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要求君臣之间忠诚相待。他并不要求臣下绝对地服从君主,"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④说明忠君是有原则的,不是盲从。

    这个原则就是"道"。孔子的忠君思想往往以孝梯为前提,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孝慈则忠"⑤,就反映了宗法伦理的特点。荀子忠君思想深得孔夫子正传,不过时移世异,其忠君思想更多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他专门论证过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作为君,要"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认为这三者是"君人者之大节"①;作为臣,要"以礼待君,忠顺不懈"②。按照道德之高下,他把君区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三种,把臣② 《史通·辨职》。

    ③ 《史通·杂说下》。

    ④ 《史通·曲笔》。

    ⑤ 《史通·杂说下》。

    ⑥ 《史通·世家》。

    ① 《史通·直书》。

    ② 《史通·曲笔》。

    ③ 《论语·八佾》。

    ④ 《论语·先进》。

    ⑤ 《论语·为政》。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君道》。

    区分为态臣、篡臣、功臣、圣臣四类。③作为一个忠臣要"内一民,外距难","上忠君,下爱民","民亲之,士信之",如果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争,"从道不从君"。在这里,忠君的涵义已超出了忠于君主个人的范围,已推广到忠于国家、爱护人民。

    荀子的学生韩非首次提出了三纲的思想。他说:"臣事君,干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④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强调了君臣伦理中那种绝对服从、**的因素。这思想也被儒家吸收到"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