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知己评传 > 二、继承司马迁的史学传统

二、继承司马迁的史学传统

    刘知几深受司马迁学术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此探讨较少,这里想重点分析一下。

    司马迁继《春秋》之业写出了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巨著《史记》,这对刘知几的史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荦荦大者,有以下数端。

    第一,司马迁继《春秋》之业撰写《史记》启发了刘知几继《春秋》之业撰写《史通》。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早有撰著一部通史的愿望。他在临终之际拉着儿子的手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非常赞叹孔夫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他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可见司马谈就有继《春秋》之业的宏大志愿。司马迁俯首流涕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及至出任太史不久,便着手编撰。他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非常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他感到汉兴以来,"天子至明,泽流罔极",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是有司之过,自己身为史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①因而历尽艰辛,发愤著书。司马迁的榜样大大启发了刘知几。他的思路同司马氏父子大为相似。《史通·自叙》说:"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

    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未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这里也是表明自己继《春秋》之业。在史学领域,司马氏父子实际上继《春秋》之后完成了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但司马迁并不敢将自己的书同《春秋》相比。

    他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②刘知几也不敢说自己就合格上继《春秋》,因而他说"虽无夫子之名,辄行夫子之事。"司马迁与刘知几所不同者,一是撰史,一是评史,历史条件使然。

    第二,在史学思想上,司马迁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尊重史实的科学态度,即"实录"精神,二是"通古今之变"的观点和方法。尊重史实表现在他对史料的处理上,也表现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司马迁总是忠实于客观历史实际,敢于"直书"。刘向、扬雄、班固都承认《史记》的最大特点是"实录"。按照班固的解释,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坚持了"实录"的态度,比较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的复杂情况,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这种实录的精神,是司马迁现实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态度。另外,司马迁总是重视历史的发展变化,把历史看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揭示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就是"通古今之变"的观点和方法。"通古今之变"作为一种史学观点,闪耀着辩证法的火花,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精华。"通古今之变"作为一种方法,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优良的方法。司马迁正是在"通古今之变"的观点指导下为中国古代史学史建立了里程碑。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上述两点,深深影响了刘知几。从史学领域看,作为刘知几史学之根本精神的"实录""直书"之义,正是对我国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① 以上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