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明治天皇传 > 第四章 改革大潮挡不住

第四章 改革大潮挡不住

一顶涂漆的战阵斗笠,步入宫门自我感觉良好。

    对于朝臣们来说,真是亘古未见的稀奇事。宫廷自来就是攘夷派大本营,竟然有人一身夷服闯了进来;精神正常的人,肯定干不出来的。

    大原三位名叫重德,69岁,是攘夷派元老,以硬骨头汉子闻名。他实在看不过意,皱起眉头说道:

    “这是什么打扮?这儿是宫内哟。再说,今天不是阁下接受敕命的日子吗?”

    大原家比西园寺家的家格低一些,这话说得已经够客气了,以免太失礼。可是忍不住又补充几句文绉绉的话:

    “穿夷狄服装者,必是听命于夷狄之人也。今受天皇之命,去讨伐亲夷狄的幕府,身为总督竟然穿着夷狄之服装,真是荒谬绝伦!请立即更换下来。”

    西园却若无其事地说:

    “时势变了。从今以后,必须学习外国人的长处,抛弃陈腐落后的东西。阁下如何衣冠束带,悉听尊便;但是拖着那呼呼啦啦的累赘,能够上阵打仗吗?”

    对方仍然固执己见:

    “战争是另外一回事,进了宫廷请尊重自古的传统。”“嗯,我怀疑今天这个仪式,按照老规矩是否合适……我可以断言,一年之内,连朝廷都会变成西式的。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就打个赌,看变还是不变……”

    可不是,朝廷从幕府继承了各种权力,免不了要做外交工作。天皇和皇族接受外国使臣的谒见,招待和被招待的事情多了起来。如果再拘泥古规,在洋人面前依然还“涅齿”、“点眉”,只会让人家觉得异样、滑稽可笑,有损国家形象。

    政府急于让天皇会见各国使臣。因为前不久庆喜退回大阪时,立即会见各国公使,说明自己的立场。

    据他说,这次骚乱,完全是萨摩藩的阴谋,天皇只不过是被一小撮阴谋家所操纵的少年。

    当场有法国公使询问,今后该和哪个政府办交涉才合适?对此,庆喜明确回答:外交的责任,一如既往在幕府。

    说实在的,新政府成立不久,日本还没有完全恢复皇威。三百路诸侯中的大半,正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新政权,外国公使也拿不准哪一方会取得最后胜利。

    所以,新政府的国家元首,必须尽快会见代表各国的使臣;否则有违国际礼仪。于是,把各国驻日公使请到京都来,定了一份入宫晋见的计划。

    这可了不得。禁中听说天皇要接见外国公使,上上下下闹翻了天。特别顽固的大原三位忍不住了,写了个奏折阻拦。

    “往昔德川执政,朝廷提出攘夷方针。因此天下有志之士,由衷拥护;为此而舍弃生命者,逾数千人。如今大政归还王室,实现攘夷,是其时也。不料正当此时,陛下却允许外国公使入朝参觐,殊令臣大惑不解。一贯主张攘夷的朝廷,忽而口出异言,既令臣等无所适从,犹恐搅乱民心。故恳请接见洋人之事,宜暂缓实行。待人心安定、国事平稳之后,再予考虑不迟。”

    尤其宫中的妇女,恐慌心态远非笔墨所能形容。说起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西洋人,好像是魔鬼和毒蛇,要闯进来把她们吃掉一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接见外国使者的准备工作,在稳步而顺利地进行。

    各公使团陆续来到京都。法国公使莱恩·劳修一行,被安排在相国寺住宿。英国公使住知恩院。荷兰代理公使范·博尔斯布鲁克在南禅寺。都是有来历的名刹古寺。那时候迎接外宾,还没有修建专门的宾馆,往往使用寺院庙宇,而从不安排住神社。因为寺院规模宏大,使团人多也能住下。另外呢,还有一种心理作用。寺院原本是国外传来之物,一度曾受到日本固有神道的排斥。那么,外国的寺院接待外国人,互相有亲近感,倒也顺理成章 。说得再露骨一些,按照风俗,寺院是处理死者这一“不洁之物”的场所,用来接待洋人这一“不洁之物”,真是恰到好处。

    2月30日,是接见日期,京都还是冬天,气候冷得透心凉。

    午时半刻(下午一点),法国公使和荷兰代理公使进宫来了。

    天皇左右有人捧着宝剑和玉玺,来到紫宸殿,进入帐台落座。三条实美、中山忠能、岩仓具视等高官,两厢侍立。

    第一个晋见天皇的,是法国公使劳修。

    在新任命的外国事务局负责人东久世通禧的前导下,公使穿过日华门,乐队开始奏乐。公使从东阶上殿,前行到天皇面前。

    天皇致敕语,有翻译转达给公使:

    “天皇这样诏敕说:贵国皇帝身体健康吗?今天见到你非常高兴。从今天起,希望两国邦交日益亲睦,永久不变。”

    法国公使的答辞是:

    “天皇陛下今天赐予各国公使拜谒之机,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怀有好意的确证。贵国国民了解陛下高明之心后,毋庸怀疑,必定按陛下意志行事。今天,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贵国与各国以至诚相交的头一天,请允许我代表我国皇帝,祈愿陛下以及贵国幸福与繁荣。希望神来保护你们。”

    接见完毕,法国公使退出。

    接着,把荷兰代理公使领了进来。天皇对他与对法国公使所作的敕语相同。代理公使的答辞如下:

    “据最近报告,荷兰国王身体康泰。希望陛下永远健康,长期在位。”

    谒见仪式完毕,天皇回宫。对公使们备有茶点款待。

    这两位公使,应该是在近处看到天皇面容的最早的西洋人。

    3. 袭击公使案

    英国公使帕克斯,原定也是在这一天朝觐的。因为途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所以没赶上。

    当时帕克斯为了准时进宫,出了知恩院住所,就急忙赶路。随行的有两名秘书官,50名英国骑兵;日方有警官十多名,以及肥后藩兵300名,前呼后拥护卫而行。

    这天沿途看热闹的人山人海。那年月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没看见过高鼻子西洋人。洋人要进宫觐见天皇的消息不胫而走。京都市民近水楼台自不消说,就是远在大阪、奈良、近江、丹波的人,也赶来一睹为快。以至交通堵塞,万头躜动。那情景,真好像围观外星人来客。

    英国公使一行,正沿着绳手大街朝北行进时,突然从人丛中跳出两个壮汉。手中挥舞着大刀,朝着队列前面的骑兵一阵奋力猛砍。

    骑兵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弄得惊慌失措,一时乱了队列。

    两名行刺的壮汉,目标很可能是指向帕克斯公使。似乎不认识谁是公使,只看见骑在马上的人,身穿饰有金色丝绦的军装,闪闪发光,特别耀眼,就当作了袭击目标。恰好这天公使没穿华贵的礼服,而是外面穿了一件黑色男式长大衣,没引起袭击者的注意罢了。

    走在队伍稍前一点的,有个叫做中井弘的。他原本是萨摩藩藩士,后来为国事奔走。因参与维新,表现积极,担任了外国事务的接待外宾工作。他和后藤象二郎一起,担当英国公使的入宫向导。

    中井弘首先发现,后面起了骚乱。回头一看,见一男子手执大刀打算逃窜。他跳下坐马,拔出腰刀就去追赶。

    那男子转身与中井对杀,砍伤了中井弘的头部。这时后藤象二郎闻声赶过来,想一刀将刺客砍倒。因用力过猛,刀柄竟从手中脱落飞出,只有中井一个人带着伤痛继续与刺客拼杀。大约对打了十来个回合才把那人砍倒,顺手割下首级,送给帕克斯过目。

    另有一说:是后藤象二郎拾起腰刀,过来把那人砍倒的。因为现场一片混乱,瞬间即逝,很难准确判断到底是谁砍倒的。

    另一名刺客,被英国兵抓获。

    奇怪的是,在英国公使一行遭到袭击时,那300名负责护卫的藩兵,竟好像泥塑木雕。他们同情暴徒,不想抓住他,有的还混在群众中看热闹。

    之所以出现这种场面,是因为那时的日本人,普遍存在排外情绪。多年来的攘夷政策,本来就积重难返。新政府的要人们,是借用攘夷的旗帜,赢得全国民众的支持,才得以打败幕府,取得政权的。可是一旦登上宝座,马上涂改了招牌,反而处处讨好洋大人,所以年轻人感到激愤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国民对西洋人既蔑视,又恐惧;这种心态,可说与那时的大清国民,彼此差不多吧。

    那两个男子,与帕克斯无仇无怨,素不相识,没有理由专门去刺杀他。也许只是发泄胸中的愤懑,搅乱洋人的队伍,以显示大和民族的气概吧。

    连日本人著的《近代日本国民史》一书中,提到这一事件,自己也感到脸红:

    “……按照朝廷的命令担任护卫的肥后藩士,在那种场合下无所作为,只能说是失策,只能说是丢脸。”

    这一来,日本新政府紧张万分。英国公使帕克斯,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他来到日本国后,稍不如意便提抗议,大吵大闹。尤其麻烦的是,公使是代表大英帝国,有称霸世界的军舰大炮为后盾。更何况,新政府在各方面都得到他的关照。维新战争中,英国暗中支持过讨幕派;小小日本国,哪里敢得罪他!

    拥有这样身份的帕克斯,在首次谒见天皇的隆重日子,居然发生了这种事件。这还了得!日本新政府的外交部门吓坏了。

    出乎意外,这一回帕克斯先生一点没发脾气,心情相当不错。

    作为一个西方人,他看见暴徒杀进来时,中井弘和后藤象二郎挺身而出。头部受伤依然奋力拼杀,善后处理也快速泼辣。帕克斯反倒感到几分钦佩,也就没必要发怒了。

    但他要求斩首处死被活捉的暴徒三枝蓊。

    从前的日本政府,对于伤害外国人的本国国民,虽说不得不加以处置,但毋宁说是以爱国者身份相对待。大抵按照武士的礼节,通常命其剖腹自杀。在执行之际,恰似庆典一般举行盛大仪式。这种做法,只会刺激国民的壮烈感。非但不能制止排外暴行,反而起到了鼓励导向的坏作用。因此,帕克斯要求将犯人斩首。

    日本政府当即将三枝蓊斩首于粟田口,曝首示众。

    这一天英国公使进宫谒见未果,改在3月3日重新实施。

    是日,帕克斯带着秘书密特福德进宫。天皇赐下与上次法、荷公使同样的敕语。

    接见完毕,公使到休息室小憩。

    这一天,临时把法国、荷兰公使召来宫中,三国公使会齐。日本方面除了三条和岩仓之外,主要官员都集中在此,就当前某些问题交换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