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三、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三、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人生活在社会上,遭际种种不同,这便有一个抱什么态度的问题。对此,刘因也进行了许多探讨。

    (一)出处进退之道

    《易传·系辞》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出"指出仕为官,"处"指居家退隐。先秦儒家对于如何对待这两种不同的境况已做过许多论述,最著名的是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宋代理学大家对此更作了精微的辨析。刘因继承这一传统,在人生态度问题上,他特别强调"立心之初"的善,即首先和最重要的是端正思想行为的出发点。他说:君子立心之初,日为善而不为恶,日为君子而不为小人,如是而已。苟为善也,为君子也,则其初心遂矣。夫道无时而不有,无处而不在也,故欲为善。为君子,盖无时无处而不可,而吾之初心,亦无时无处而不得其遂也。①这篇文章是就一位友人筑亭取名"遂初",而写的。"遂"是顺、满足的意思;"初"指初心,即怀抱的最初动机、最初目的。"遂初"即遂顺本心。满足最初立心的意思,它讨论的是人应该抱什么样的生活目的的大问题。刘因认为,为善、为君子的生活目的如果确立了,那么,无论以后生活中境况遭遇如何,就都能够遂其初心。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接着讲道:若曰:吾之初心将出以及物;苟时命不吾与焉,则终身不得其遂矣。如是,则是道偏在乎出;而处也,无所可为者矣。若曰:吾之初心欲处而适己也;苟时命之不吾释焉,则亦终身不得其遂矣。如是,则是道偏在乎处;而出也,无所可为者矣。道果如是乎哉???夫义当闲适,时在匡济,皆吾所必当为者;然其立心,则不可谓必得是也而后为遂。苟其心如此,则是心境本无外,而自拘于一隅;道体本周遍,而自滞于一偏。其为累也,甚矣。这是说,一个人的出仕或退隐,并不是全由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由"时命"所决定的。所谓时命,指遭遇的时代条件、际遇、机会之类。天下有道或无道,那是客观的社会政治环境,固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生逢有道之世,一个人的出仕或不出仕,也常常并非全由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或是过"闲适"的隐居生活,或是担当"匡济"(匡时济世,治国平天下)的大任,都是由客观决定的。因此,刘因认为,无论是闲适的隐居,还是匡济的事功,虽然都可以作为人生选择的一种方式,但一个人立心的初衷,却不能以这些为指归。如果那样立心,往往会"终身不得其遂"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能够完全由自己把握的根本方面做为出发点,这就是"为善而不为恶,为君子而不为小人",这个出发点端正了,就会时时刻刻想的做的都是为善为君子,初心当然也就无时无处而不得其遂了。在刘因看来,"道"(儒家圣圣相传的立身行事、治国安民的原则)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客观环境,只要把完善自己作为目的,在主观精神上立下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不管是"出"是"处",就都会"初心遂"了。不然,就会"自拘于一隅(一心只想隐居)",自滞于一偏(一心只想事功),这样的生活目标就成了巨大的负担和累赘。刘因的这一观点,是对① 《遂初亭说》,《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晋人孙绰写有《遂初 赋》,南宋尤袤将藏书楼取名"遂初堂",并编有《遂初堂书目》。刘 因的朋友张子有将亭取名"遂初",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影响,而刘因则借此阐发了一套人生哲理。

    ① 《遂初亭说》,《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

    于儒家特别是理学家特重自身修养思想的发挥,对于今人端正生活目的也有借鉴意义。

    (二)入世精神

    "出"或"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遇到的生活目标选择上的矛盾。刘因想超越于二者之上,设立一个更根本的目标,用心是良苦的;但这个矛盾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在刘因的大量诗文中,分别说"出"或"处"的时候倒是更多些,有时表现出积极人世的昂扬精神,有时又表现出消极退隐的恬淡情调。大体说来,前一种精神在青少年时期占主流,后一种情调则主要反映了他中晚年的心境。这里先谈前者。

    刘因在给学生讲为学之序时,勉励他们要广泛学习知识,说如果能"各底于成,则可以为君相,可以为将帅,可以致君为尧舜,可以措天下如泰山之安。"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做一番事业。如果由于时代、环境等客观条件不具备,那也不应消极,"时不与志,用不与材,则可以立德,可以立言,著书垂世,可以为大儒,不与草木共朽,碌碌以偷生,孑孑以自存,失天之至善,坏已之全材也。"这段话,反映了刘因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也表现了他的入世精神。其理论根据是先秦儒家的"三不朽"说②。"不朽"就是有长久的价值,"立"就是有所建树。就是说,人的一生,在道德、事功或言论思想方面有所建树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一思想为儒家的入世主义人生观奠定了基调。刘因所云,正是对这一基调的阐扬。这一思想,刘因还多次谈到。如他给一位画家赠言:愿君传写圣贤之蕴,经纬天地之文,穷乾坤无形之理,思风云变化之春,周邵二公相左右,藐焉不作尘中人。这些话既是勉励别人,也可以看作是他以此自勉。

    他还曾给某人取名为"勉",字为"履文",并解释说:"勉者,将以力行也。""履文"二字则进而表明了力行的内容,即力行文王之道。①他又曾给一位学生取名为"潜",对此,他发抒了如下一番议论:夫人之家或未振,而有以振者,必卓越非常之人也。人而未自振,思所以振之,非挺拔特立蹇蹇自负者,不能也。尔之家,卑而未显;尔之质,柔而懦;予又潜尔也,又欲尔之潜也,惑矣。②这是先从"潜"字的字面含义立论,认为无论是一个家庭或一个人,都应该振作进取,这似乎和"潜"字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为什么还取这样一个名字呢?他接着说:虽然,尔独不知夫天地之凛然者乎?此潜之象也。刚健之初,君子自强之始也。跃也,飞也,自潜而来也。以儒新尔家,以道立尔身,汝之潜也。不然,浑浑沦沦,混于常人以终其身,顾尔自能之,予又何教焉!这是从《周易》中推求"潜"字的内在含义。《乾卦·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初九为"潜龙"之象,所以说"潜"是"刚健之初,君子自强之始"。《乾》九四交辞,"或跃在渊",九五爻辞"飞龙在天",所以说① 《叙学》,《静修先生集》卷一,页八。

    ②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德,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 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③ 《赠写真田汉卿),《静修先生巢》卷七,页一四一。

    ① 《王景勉名字说》,《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三。

    ② 《张潜名说》,《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三。

    ③ 《张潜名说》,《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三。

    "跃也,飞也,自潜而来"。这表明,"潜"字不能理解成一味隐伏、敛藏、退缩;相反,它是跃而欲飞的未发状态,是刚健自强的象征。因此,取名为"潜"的用意是:准备着,用儒学来振兴家庭,用道德来安身立命,而绝不是要浑浑沦沦混于常人。这些都表明,刘因对于人生是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的。

    这种精神在刘因的诗作中也多有表现。如他曾借有人以"匏瓜",名亭而抒发感慨。"匏瓜"的典故出自《论语·阳货》:"佛胖召,子欲往",子路劝阻,孔子辩解说:"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刘因认为,孔子的这些话表现了博大的救世情怀,可惜常常不能被人理解。他写道:匏瓜陨自天,中涵太虚气。

    造物全其真,世人苦其味。

    虽得终天年,惜坐无用器。匏瓜俗称瓢葫芦,向来被看作是无用或无大用的东西。匏瓜剖开可作水瓢,而瓢这种器物因历史上有颜渊"一簟食,一瓢饮",和许由弃瓢不接受尧禅让的天下的典故,便和退隐联系在一起。所以刘因接着写道:伊谁窍混沌,大朴分为二,一供颜渊乐,一为许由弃。

    颜有圣人依,许逢尧舜治,天下非其责,行藏适自遂。

    秋色高箕山,春风满洙泗。

    后来鼎铛徒,谁知两瓢贵?

    寥寥千载间,复坠无用地。刘因认为,颜渊谦退不仕,许由隐居,是时代环境使然,并不是他们真忘天下。至于孔子不愿作"系而不食" 的匏瓜,就更有深意:人知圣人言,孰有圣人志?

    圣人心如天,何时无生意?

    时无不可为,人无不可致。

    吾道苟寸施,吾民有寸庇。

    坚白自有持,磨涅岂无累!

    岂不欲无言,恐与匏瓜类。??请观欲往心,岂与乘桴异?刘因这里以孔子之言立论,认为孔子的人生态度表面看似有所不同:"佛肸召,子欲往",似过于热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似过于消极,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人们只停留在字面上抓住只言片语,却未能深入了解圣人之志。其实,孔子的人生态度是一贯的,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遭遇何人何事,都是尽量多尽一分道义,多有益于人民,绝不苟且偷安,而尽可能积极地生活。刘因进而正面表达自己的心志:我生学圣人,栖栖形寤寐。

    穷年忧道丧,漫自中肠沸。

    君才当有用,自以无用置(指友人以匏瓜名亭)。

    ① 五古《瓠爪亭》,《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七。

    ① 五古《瓠爪亭》,《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七。

    ② 五古《瓠瓜亭》,《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七。

    我才当无用,自以有为觊(刘因自谦)。??愿君志我志,才志庶相利。

    使君名我名,名实亦相位。诗中既叙写了高远的志向,又抒发了入世的情怀,并以有为与朋友共勉。有些话虽说得比较超脱,但并不能掩盖全诗奋发向上的精神。

    刘因赞美积极入世、益国利民的人。前文提到的王允中"三为廉使,未尝不以赈恤罢民、平反冤狱为常","守河南而哀江浙,守一官而忧天下",就很典型。刘因还为这位王允中的画像写过一篇"赞":齿未老,须胡为而白耶?隐然含四海之忧;鬓已衰,颜胡为而壮耶?凛然横千仞之秋。朱实丹心,砥柱中流。百折而必东,寸折而不柔。其履危犯险,几祸一身,固可为戒;然视循默苟容。贻害当世者,宁不优耶!②一个刚强不屈,忧国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炽烈的赞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亦表露无遗。刘因还为一位国医写过一首送行诗,诗中先赞美其人的里籍,"燕赵豪杰窟、?人物杰出崭然雄九州"。

    再称道其生活道路,"穷则良医达良相,古人须向今人求。"然后以不忘天下相劝勉:"民病未苏国支枵,勿以一身戚,而忘天下忧。"①刘因的这一思想,与范仲淹讲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②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① 五古《匏爪亭》,《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七。

    ① 杂言《送国医许润甫还燕》,《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四一。

    ② 《岳阳楼记》。

    (三)澹泊情怀,隐逸情调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正统儒家都坚持孔子这一观点,把追求道义还是热中财利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把一味追求衣食看作是人格低下、道德堕落的表现。从而形成了儒家鄙薄财利的传统。刘因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常以贫贱生活自甘。有诗道:雪瓮冰齑满筋黄,砂瓶豆粥透邻香。

    此中真味无人识,熬煞羊羔乳酪浆。

    ④乐天方识淡中甜,安土无妨著处粘。

    道在市朝皆可隐,机忘鸥鸟亦无嫌。??他还常讲一些知足常乐的话,如:几叶疏桐万斜秋,四山清霜一窗幽。

    人能知足随处乐,心若忘机万事休。??还写到一位卖药为生的隐士:之子隐于药,四体今不孤。

    藏名哪论价,得号尚嫌壶。

    知足随处乐,忘机一事无。

    东邻开小径,茗碗不须呼。对于争夺财利的人,他很轻蔑,说: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④对于轻财仗义的人,则给予热情地赞美。如他写到一位"世为农家"的王翁,蓄粟行善,凶年济人,"全活者甚众",但不接受推戴,"子孙读书,不求仕禄"。然后赞道:"乡闾嗷嗷公哺之,公囷有底心无边。??谁能生死太平日,白石共煮西山泉。"①在另一首诗中,记一位南溪翁早岁以医被征,"入为天子侍从臣",后来辞官归里,"鼎湖白云望不极,招之归来山有岚。身出梦关涉觉境,人间万有皆空函。侍从之名不复记,老人自署南溪衔。"从而过起了隐居乡里的宁静田园生活:"老人耕牧南溪南,南溪草浅牛所贪。大孙携书小携酒,青蓑为席树为庵。"生活过得很惬意:"以书教孙仍自读,隔溪遥听声喃喃。牛眠树荫孙劝酒,老人未醉意已酣。"老人嘱咐儿孙说:"开此乐国自我始,继而大之在汝男。我今已成齐变鲁,汝等当为青出蓝。"诗中把辞官归隐说成是"身出梦关涉觉境",这个意思他还一再说到。如:梦觉关头梦已空,此时方识乐无穷。

    使将富贵浮云比,恐落华歆一掷中。华歆(157~231),三国时人。东③ 《论语·里仁》。

    ① 七律《次人韵》,《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一。

    ② 七律《几叶》,《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六九。

    ③ 五律《西市药隐》,《静修先生集》卷八,页一五五。

    ① 七古《蠡吾王翁画像并序》,《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六。

    ② 五古《南溪行》,《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三五。

    ③ 七绝《漫记》三首之一,《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一七。

    汉末举孝廉,孙策占江东,待歆以上宾之礼。后被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征召,"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都被他婉言拒绝。《三国志》说华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歆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①刘因诗中咏叹的正是华歆这种视富贵如浮云的品格。刘因还有诗道:百钱破釜发长叹,一局赢棋为解颜。

    扰扰自无安脚处,几人打透名利关?原诗自注:"'透得名利关,便是小歇处'。见赵孟卿手简。"意思是说,人生如跋涉长途,有道道关口,名利关、毁誉关、生死关??一重又一重。名利关是一大关口,过不了它,就会活得很累,扰扰无时休;过去了,就会轻松许多,有了"安脚处"。

    上述诗文,反映了刘因淡薄名利的思想和精神。淡薄名利或叫重义轻利,是儒家很有特色的思想之一,历来被人们称道,看作是风节超卓、道德高洁的表现,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一思想近年来颇受谴责,说它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等等。这其实是误解。重义轻利(淡薄名利)是与热中名利、见利忘义针锋相对的,后者是庸俗观念,前者是崇高思想。只要不是把"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正确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可见,刘因这方面的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不应视为迂腐之论而轻易抹煞。

    刘因的诗文中,常流露出隐逸情调。如他多次写到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隐居的陶渊明,仰慕、缅怀之情着实笃厚。有诗道:每读渊明诗,最爱桃源长。①缅怀长沙孙,生气流千龄。

    乾坤一东篱,南山久亦倾。

    回看声利徒,仅比秋花荣。

    抚时感遗事,可见万古情。②但恨于今又千载,不闻再有渔人迷。刘因还曾将几位隐士的事集在一起,构成他的理想国,说:少小不解事,谈笑论居山。

    为问五柳陶,栽培几何年?

    安得十亩宅,背山复临渊。

    东邻汉阴圃①,西家鹿门田②,前通仇池路③, 后接桃源间。

    ① 《三国志》卷一三《华歆传》。

    ② 七绝《漫记》四首之三,《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一。

    ① 《和归园田居》,《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一四。

    ② 《和九日闲居》,《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四一。"长沙孙"指陶潜。潜之远祖陶侃封长沙郡公。③ 七古《桃源行》,《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一九。

    ① 汉阴丈人是《庄子·天地》篇中虚构的人物。他凿隧人井,抱瓮灌园, 以使用新工具为耻,教训孔子弟子子贡:"有机械者必有机心。"② 汉末庞德公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③ 仇池,山名,以山上有仇池得名。在甘肃成县西。山形如复壶,四面 陡绝。山上可引泉灌田,煮土成盐。魏晋南北朝时氏族杨氏累世居 此。

    熙熙小乐国,梦想羲皇前。他如巢父。许由。严光。壶公等隐逸人物也常常是他吟咏的对象。不具引。

    值得注意的是,刘因羡慕的"避世之士",往往并不是那种"与鸟兽同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多是淡于名利。特立独行又生活于人群之中的人。如:执价韩伯休,混迹在人境。⑤百钱严君平,阅世心独醒。⑥我无腾化术,凌虚振衣领。

    又无辟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