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四、观物思想

四、观物思想

    (一)对邵雍观物思想的契合

    苏天爵在谈到刘因的思想渊源和学术倾向时曾说:"其学本诸周程,而于邵子观物之意深有契焉。"①的确,刘因对"观物"说十分欣赏,直接提出"观物"的诗就很多。如:清不见群鱼,暗不藏毒怪。

    观物得吾师,终日欲相对。②芳蝶具百种,幽花散红翠。

    道人观物心,一一见春意。③平生远游心,观物有深静。④弄丸恣游戏,观物供研摩。⑤天教观物作闲人,不是偷安故隐沦。

    要识邵家风月兴,一般花鸟华山春①刘因如此频繁他讲观物,可见其受邵雍思想影响之深。什么叫"观物"呢?"观物"是北宋邵雍的哲学用语。邵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观物内篇》、《观物外篇》。其内容比较复杂。邵雍说的"物",包括天地阴阳、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寒暑昼夜、风雨霜露、鸟鲁草木、性情形体、色声气味等等;天地是最大的物,人是最灵的物。其所谓"观",既指感官对外物的认识,又指心灵的体认和理性的反观。因此,"观物"是有不同层次的,既有认识论意义,又有方法论意义,尤其指一种修养境界意义。②邵雍认为,就一般人说,"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③,在常识的意义上,他还是承认感性认识的。但圣人的观物则不同,"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④圣人观物的最大特点是"反观":"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①上述说法,尽管有对圣人过分夸张的地方,但总的看,颇具唯物色彩。

    似乎是说,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有主观成见,要避免主观的影响,避免感情用事,尽量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②但是,邵雍却进而否定"观之以目",而讲"观之以心","观之以理":"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① 《静修先生墓表》。

    ② 五绝《石潭》,《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

    ③ 五绝《百蝶图》,《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二。

    ④ 《和杂诗》之二,《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四八。

    ① 七绝《杂诗》五首之三,《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二○。

    ②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80~81 页。

    ③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①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②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第80 页。

    心而观之以理也。"又说:"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③由此可知,邵雍的观物说,既是认识论,又是思想方法,还是修养方法。作为认识论,它是从唯物主义出发而最后陷入唯心论的先验论;作为思想方法,它是演绎法("加一倍法"),其中包含辩证法的因素,但整个体系则是形而上学;作为修养方法,它讲的是通过存理去欲,在精神上达到圣入境界的原则。

    刘因的观物思想,正是在上述各点上与邵雍相契合。

    ③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二)观物的修养境界

    邵雍论观物的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在刘因思想上都有反映,而其深相契合的重点则在于把"观物"作为一种修养境界。前引刘因的那几首观物诗,表达的都是一种感受("受用")。前代理学家津津乐道的所谓"风月情怀,江湖性气"(邵雍),所谓"襟怀洒落,光风雾月"(周敦颐),所谓"闲来无事不从容","浑然与物同体"(程颖)等等,在这里都或明或晴的有所反映。

    刘因的一些讲"观化"的诗,表达的也是这种意境。如:风雨何方来,呼童出门望。

    归报是群蜂,声在花庭上。①乐事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春。

    程家若要观生意,却恐鸯鸟画不真。②刘因所表达的这种"观物"的精神境界,在旧时代也许是高尚的,有意义的。但在今天,人们对此可能已觉得比较隔膜,引不起多大兴味,我们也就不多饶舌。

    ① 五绝《观化》,《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二。

    ② 七绝《癸酉新居杂诗》九首之五,《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二○。

    (三)观物的思想方法

    "观物"的第二方面,即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其中包含有辩证法因素。

    刘因也是如此,当他把"观物"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来运用时,常表现出一些辩证色彩。如说:物齐也,齐之,则不齐矣。犹之东西也,东自东而西自西,固不齐也。

    然东人之西则西人之东也。是日东亦可,日西亦可,则是未始不齐也。然东西之形既立,指其西而谓之日东,则为东者必将起而争之,而不齐者出矣。不齐之,则物将自齐而平矣。东也西也,吾立于中而制其东西焉,如是,则谓之无所著可也,一有所著,则不西而东矣。谓之无所著,可乎?彼空将无所著也,一倚于空,独非著乎?此程子深有取于邵子之言也。然彼为其说者日:"是不足以破吾说也。吾日齐,固未尝齐夫物也;吾日空,固未尝著乎空也。"噫!悠谬辗转,愈遁而愈无实也。齐即同一,不齐即差别。"齐物"本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童要范畴。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①从而主张齐物我,齐彼此,齐是非,齐寿夭,总之一切都是相对的。刘因所论,固然以庄子为基础,但都作了一定的修正。他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如果用一个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它,评价它、要求它("齐之"),则千差万别,矛盾百出(不齐)。比如东、西的方位吧,东自是东,西自是西,本来是不同的。然而,东方人的西,正是西方人的东,这就可见,单就某一俱体地点说,说东也可以,说西也可以,并不是"不齐"。但是,如果以某一点作基准而判断其周围事物的方位,其东、西就是确定的,此时如果再指西为东,那就要引起争端,就出现"不齐"了。可见,如果不用某一个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判断、要求("不齐之"),事物就会"自齐而平"了。刘因这里突出了事物的条件性,所谓"齐之",就是有条件地看;"不齐之",就是无条件地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