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三、无神论与命定论

三、无神论与命定论

    (一)无神论倾向

    刘因的一些诗文中表现出明显的无神论思想倾向。如: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使无不足信,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难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①诗中对燕平学仙成神这一迷信传说取明确的否定态度,进而,他想追寻世界的起源问题,但觉得假设为"无"或归结为"有"都不尽妥当。他认为,大自然就像个大洪炉,一切都在这个洪炉里销铄生成。发展变化。。连天地都有穷尽的时候,至于说什么神仙就更加荒诞不经了。中国哲学,从荀子、王充,到张载、朱熹,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刘因的思想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

    对于自然界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刘因有时拿"万物相为用"加以解释:有大如天地,日夜常乾乾。

    有小如缕蚁,营营谁使然???万物相为用,错综盈两间。??森然气分内,既有不可镌。

    蝮蛇谁宥之,生生亦能延。

    安有人道尊,湮灭独不传?

    乾乾以为师,余者一听天。全诗立意在于为"君子终日乾乾"的人生观进行论证。他把天地间的一切都看成是生生不息、相互为用的。认为万物的生灭是个自然的过程,并非有什么造物主的有意安排。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刘禹锡、邵雍等对他的影响。它们与神学目的论是对立的。

    刘因还曾明确地对所谓鬼神的灵妙作用给予否定。如说:"龙祠岳庙尽冠巾,雨露何关土木身"②中国神庙中的神像全系人身,它们是民间的雕塑家们依照现实生活中人的样子塑造的,龙王祠、山神庙等等都是如此。旧时老百姓常向这些神像祈雨求福,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刘因对此不以为然,他虽然承认"天",但绝不承认风雨等自然现象与这些泥塑木雕的"神"有关,而认为风雹雨露等全是天地自然造化本身的事。在鬼神迷信相当普遍的古代,刘因的这种自然主义态度还是比较清醒的。

    他还对秦皇汉武等帝王迷信神仙追求长生的行为进行嘲讽,如:千古谁传海上山,坐令人主厌尘寰。

    蓬莱果有神仙在,应悔虚名落世间。朝游易水侧,步上燕台荒。

    燕王好神仙,不见金银堂。

    江山古神器,海色围苍茫。

    ① 五古(燕平学仙台),《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九七① 五古《有大如天地》,《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

    ② 七绝(写真诗卷),(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二① 七绝《仙人图》,(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一。

    哀哉王风颓,日化争夺场。刘因曾对许多自然问题发生兴趣,提出独特的见解或疑问。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前日中秋节,今宵月方圆。

    人间欢赏竟③,此际吾独观。

    吾观意有在,高歌问青天:苍苍非正色,而况此婵娟?

    去我当远近,相值果正偏?

    径圆知几许,附丽或空悬?

    既疑纨扇如,复昧左右旋。

    有食定何物,中黑胡为然?这里显然有屈原《天问》的影子。他关于月亮的问题提得很好,但限于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却不能做出满意的正确的回答。全诗最后只是以幻想结尾:何当凌倒景,迫视如弄丸。

    一法万古惑,如生天地先。

    吾观意在此,余光何足怜。

    刘因还有一篇奇文《告峨山龙揪文》,是为祷雨而作。开篇说:一邦之望,有峨惟山。山之精深,聚而渊泉。

    山川惟形,有神栖之,云雷雨露,神实司之。今是邦之凶旱极矣,岂神之灵坐视而不恤哉?这是说,峨山有神,主管着云雷雨露,但现在天大旱,神竟然坐视不管。这与前文讲的"雨露何关土木身"的意思正相矛盾。但刘因毕竟还有一些清醒的认识,说:盖雨汤之数出于天,非神之所得而专也;雨旸之咎由于人,非神之所得而释也。是以使神涵蓄灵润、虽欲发之而不得也。就意味着,天数、人孽,神都无可奈何,对于水旱灾害也就无能为力。既然如此,那还何必求神降雨呢?刘因接着提出他的想法:虽然,山川之神,受命于天而主佑下民者也。今欲佑之而不得矣,则当为之请命于天。昭昭在上,安有不从?由是言之,神虽欲无责,乌得而无责也?②这里,他有条件地接受了世俗迷信,并且纳鬼神于封建纲常系统,虽然讲得一本正经,毕竟是荒唐无稽的。不过,刘因自有他的高明之处:文章接着把山川之神和淫昏之鬼相区别,认为对前者应崇信,对后者应屏黜,并把这看作是关系到。"人情世教"的大事。如致祷于正神而得雨,便能收到正面的良好社会效果;不然,则将使邪惑之俗愈演愈烈。他说:且小民至愚,穷且极矣,而无所归诚,则惟淫昏之鬼是求。夫淫昏之鬼,乃神之所当屏黜;而下民之衷,亦神之所当诱相也。今气运已穷矣,穷则必通。或天降之雨,则小民必归功于淫昏之鬼,而感信愈笃,孰能禁之?今是邦之大夫致祷于神,则是祷其所当祷矣。既祷其所当祷,而当祷之神能随其② 《和拟古》之四,《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四六。

    ③ "竟",畿辅本作"景",据四部本、四库本《静修集》改。

    ① 五古(八月十六日望),(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四。

    ②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

    ①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

    ② 《告峨山龙湫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六。

    祷而应之以雨,使既足而又周浃焉,庶小民之愚,知天地之间,自有名山大川之正神,实能阖辟阴阳而神妙造化,而境内吏民之所当敬修其坛壝,洁其牲币而事之,而向之所谓淫昏之鬼者,真不足信也。如是,则人情世教,或自此而变之,则神之惠又不但一雨而已矣。如其不然,则是云雷之泽,神其不司之;旱干之虐,神实不恤之;天命之职,可怠而旷之;邪惑之俗,可助而成之。又何望焉,又何望焉?敢告。从该文的宗旨说,当然还是祈神降雨,其世界观无疑属于唯心主义有神论。不过,他将"山川之正神"与"淫昏之鬼"相区别,甚至对神也进行教训,毕竟表现了他的特识。而且,这种崇信上天及正神的思想,在早期儒家创始人那里,本就以神道设教的形式存在;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充、范缜、张载等,在阐述其无神论思想时,也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神道设教的成分。刘因这里所云,也是从对民众的教化和对民俗的引导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证的。其理论价值固然不高,但透过它,对于把握那个时代的思想水平则有一定认识意义。刘因还写过一篇颇具浓重神话色彩的诗:苍星彗明河,三月丽朱方。

    两月忽散落,一月留中央。

    下有五星连,西近东少张。

    仰而东北隅,流星坠彩芒。

    谁令月有瘿,飘摇及吾窗。

    须臾日东生,有星环四方。

    一星当日中,伫视摇晶光。

    自北忽西旋,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