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二、对天人合一的阐扬

二、对天人合一的阐扬

    刘因在关于宇宙人生之究竟问题的探讨中,常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得到大多数哲学家尤其是宋明理学家的肯定和宣扬。天人合一的内容比较复杂,从比较原始的君权神授。天谴天瑞说,到比较粗糙的天人相类、人副天数、天人感应说,再到比较精致的性天相通、天人相参说,都属于它的范围。而由于中国古代对于"天"的理解具有模糊性,"天人合一"的含义也就带有多元性,既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意思,又有命定。主宰的天与人交互影响的意思。①它的发展,从思想进程说,有一定的阶段性;但从社会实际说,又有一定的并存性(在精致阶段仍存在粗糙乃至原始的形式)。元代是理学在全国普及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国推广的时期。既然是普及和推广,其精微性和成熟性就难免不足。刘因生活的元初尤其如此。刘因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表现了一定的并存性,天人合一观念的几种形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① 参见李泽厚:《试论中国的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318~319 页。

    (一)天人相类

    他写过一篇《读药书漫记》,就表达了天人相类的思想。他认为,人和物"盖其源一也",这个"源"就是"气"。人与各种药材都是禀气而生,某种药材与人体的某一部分(如骨肉筋脉等)从外形到内在性质同属一类,因此,该药便能治疗与它有着同类关系的某种病。"如饮药者以枯木腐骨荡为齑粉,相错合以饮之,而亦各随其气类而之焉。"进而,他引先儒之语说:"木,味酸,木根立地中,似骨,故骨以酸养之。金,味辛,金之缠合异物,似筋,故筋以辛养之。咸,水也,似脉。苦,火也,似气。甘,土也,似肉。其形固已与类矣,而其气安得不与之流通也?推而言之,其吉凶之于善恶亦类也。"②这就叫做"气运变迁皆以类,阴阳对待不相无。"①说人与物同出一源,因而有其相类似。相感通之处,虽有些牵强,倒还算言之成理;进而把它们与善恶吉凶相比附,则不免陷入神秘主义。这里,不难看出董仲舒式的天人相类说的影子。不过其所谓"天"既然指"气",并没有主宰义,这又使它倾向自然主义。

    在另一篇文章中,刘因提出人之心与物之气之间存在相 互影响的关系。他说:"心之机一动,而气亦随之。"反过来,气的运动也可以影响人的心:"迫火而汗,近冰而慄,物之气能动人也。"进而他认为,"物之气"和"人之气"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惟物之遇夫人之气也亦然。"然后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他自己经历的:人不扑打老鼠,老鼠也就不怕人;一是他父亲讲的:群蜂近人,凡是扑打蜂的人都被螫,其父"独不动,而蜂亦不迫焉"。于是,他思考出其间的道理是:"盖人之气不暴于外,则物之来不激之而去,其来也如相忘。物之去不激之而来,其去也亦如相忘。盖安静慈祥之气与物无竞,而物亦莫之撄(迫近。触犯)也"。②文中所举的两件事,如果就其本身加以研究,对于认识鼠蜂的习性或许有意义,但刘因由此引出的是人生观道德观的认识:"平吾之心也,易吾之气也,万物之来,不但一蜂鼠而已也。"这就是说,人总会遭遇到种种不同的事物,重要的是应该"不动心"。刘因讲的具体事例是值得咀嚼的,对于理解天人合一也有启发意义;但其最后的"不动心"的结论,却没有太强的说服力。

    ② 《读药书漫记二条》,《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一九。

    ① 七律(恶乌),《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六一② 《驯鼠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九。

    (二)天人谐调

    天人相类只是天人合一观念中较低层、较粗糙的形式。高于它的是天人谐调的思想。《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易传)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乾·文言》)"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泰·象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皆属此类。刘因也有此类思想,他在《阴符经集注序》中写道:予读《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此言其体之白天而人者也。"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即"观天之道"也;"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即"执天之行"也,此言其用之自人而天也。"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此则言圣人之兼体用,以天道立人极者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则非天性矣;"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则非为人心矣;"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则又"立天之道,以定人"者也。夫苟不以道定焉,则天人判而二,以道定焉,则天人合而一。二之,则机过而相悻;一之,则机定而化行。化行,则天地位,万物育,而君臣父子各得乎天理而止其所矣。"①《阴符经》,是道教经典,旧题黄帝撰,不可信。其作者还有西周吕望(姜太公),北魏寇谦之。唐李筌等说。传本有大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原文只有三百多字,分三章,百言演道(神仙抱一之道),百言演法(富国安民之法),百言演术(强兵战胜之术)。是一部揉合了儒、道、兵。法。阴阳、纵横各家思想的作品。朱高对它颇有兴趣,认为,此书时有精语,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为之作《考异》一卷①。(四库提要)根据李签说,解释该书的书名意思是:"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②并以为,"书虽晚出,而深于理致,故文士多为注释"③。

    刘因对《阴符经》的第一章(演道章一百二十字)最重视,他采用引证加发挥的方式,引一句经文,加一段评论,从而表达自己对经的理解和他的哲学思想。文中讲的天道,主要指自然规律(也有某些神秘意味);人道则指社会制度。伦理规范,政治措施等。刘因认为,这二者是合一的。一致的。天道是人之行事必须遵循的至理,又是人事最终成败的关键。人性由天道所决定,人心又是人性的枢机,只有做到人心、人事暗合于天道,才能成功。从本体上讲,天道是人道的根本,即自天而人;从作用上说,必须用人道去符合天道,即自人而天。圣人根据天道来确立人道,是天道的体现者和人道的完成者,所以说圣人是兼体用的。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违反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就会出乱子;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原则,一切就都会有良好的秩序。刘因的这些说法,表明了他为解释天人关系所做的努力。他主张的天道不可违反说,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他强调的"执天之行"说,也没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他以人事比附自然,突出圣人的作用,则不免有些牵强。该文的后半篇,体例同前(仍然引一段经文,加一段发挥),继续阐发① 《阴符经考异》,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055 册,第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