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一、对天道理气的思索

一、对天道理气的思索

    刘因对于宇宙本体(天人之际,性命之原)问题有所思考和探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天化论

    他说:大哉化也,源乎天,散乎万物,而成乎圣人。自天而言之,理具于乾元之始,日造化。宣而通之,物付之物,人付之人,成象成形,而各正性命。化而变也,阴阳五行,运行乎天地之间,绵绵属属,自然氰氲而不容已,所以宣其化而无穷也。天化宣矣,而人物生焉;人物生矣,而人化存焉。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小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至于鸢飞鱼跃,莫非天化之存乎人者也。这里,刘因把"化"(宇宙间的化育)区分为天化(天地的化育)和人化(人群的教化)。天化表现为阴阳五行运行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界的秩序,生成万物,繁衍生息,绵延不绝,运动不停;人化则表现为五伦为代表的纲常伦理所维系的社会秩序。他认为,这种社会秩序是与自然秩序完全相符合的,而要由圣人来完成。天化人化的根源都是"天",天化的理在世界一开始就已具备,人化的理则是在人类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这里,刘因显然是在为封建纲常寻找宇宙观的根据,但他把世界的发展表述为一个过程,把人类看作是自然(天)的产物,这还是有道理的。不过,关于这个世界本原的"天"究竟是什么性质--是物质性的自然,还是精神性的主宰,他并没有说得很清楚。②把"天"作为世界的本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比较流行的说法。但"天"指什么,则各家的理解和说法大不相同。远的且不说,宋代理学家对此就做过许多讨论,有设定为"理"的①,有宣布为"气"的②,有推断为"太极"的③,有宣布为"心"的④。朱熹对"天"的理解,有时祖述二程,如说:"天之所以为天,理而已。"⑤有时又近于张载,如说:"天只是一元之气。"⑥"天只是一个大底物。"⑦刘因对这些说法没有进行过详细讨论和评判⑧, 偶尔提及,说法也不那么确定。如上文他归结为"天";而有时,他又归结为"道",如说:道之体本静,出物而不出于物,制物而不为物所制,以一制万,变而不变者也。以理之相对,势之相寻,数之相为流易者而观之,则凡事物之肖夫道之体者,皆洒然而无所累,变通而不可穷也。这个道,有较明显的精神本① 《宣化堂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六。

    ② 后世有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了与刘因这一说法相类似的观点,如清 初的戴震说:"道者,言乎化之不已也。??性,言乎本天地之化, 分而为品物者也。??是故,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有条理者,化 之流。"《原善》上,载《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 年第2 版。)虽不能肯定戴震此说是受了刘因的影响,但至少可以说,二者 有相通之处。

    ① 程颢说:"天者理也。"(《二程遗书》卷一一)程颐说:"自理言之谓 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二程遗书》卷 二二上)

    ② 张载说:"大虚无形,气之本体。""由太虚,有天之名。"(《正蒙·太 和篇第一》)③ 邵雍说:"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又见周 敦颐《太极图说》)④ 陆九渊说:"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语录》,《陆 九渊集》卷三五)⑤ 《朱子语类》卷二五。

    ⑥ 《朱子语类》卷六。

    ⑦ 《朱子语类》卷一。

    ⑧ 也许有过。刘因著有《四书语录》,其中当有此类内容,可惜已佚。

    ⑨ 《退斋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二。

    体的意味。

    有时,他又似乎更倾向邵雍的观点。刘因有诗道:万古堂堂共一元,欲从何处觅天根?

    试从闭开中间看,始觉乾元独自尊。自注:"闭物之后有亥,开物之前有丑,惟子正在开闭之中,其象可见。"该诗的主旨取自(易传)和邵雍的《皇极经世》。《易,乾卦.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邵雍发挥这一思想,构造出成体系的元、会、运、世理论,认为,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这样,一元总计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二会以地支记录。据《经世一元消长之数图》(相传为邵雍之子邵伯温作)元之第三会(寅会)为开物之会,第十一会(戌会)是闭物之会。刘因说的"闭物之后有亥,开物之前有丑,惟子正在开闭之中",正是这个意思。为了把这一个意思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用圆图表示(如下)。子为一元之始,又正处于开物之前和闭物之后的中间。由此可知,刘因这里是把"子"看作"天根"的。

    "一元"由开物到闭物之后,并不是就完全归于寂静灭息。按邵雍的理论,一元仅仅是宇宙发展中的一个周期(期数)。邵伯温解释说:"一元在大化中犹一年也。""穷则变,变则生,盖生生而不穷也。""但著一元之数,使人引而伸之,可至于终而复始也。"①可见,这种理论包含有世界无穷发展的意思,这是可贵的。不过,在邵雍看来,这种发展并不是前进、上升,而是终而复始地循环。此点,在刘因思想中也有反映。刘因有诗道:乘春奋幽涧,观化登邱山。??览物有真意,抚节惊循环。这是刘因对邵雍的"观化"思想的体会,他为自己发现了宇宙之循环规律而惊喜。

    从这种循环论出发,刘因把天地在内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一个过程。他说:"呜呼!天地至大,万物至众,而人与一物于其间,其为形至微也。自天地未生之初,极天地既坏之后,前瞻后察,浩乎其无穷。"③这就是说,天地虽然是至大的,但却并不是永恒的,它也是一种物,有其"未生之初",也有其"既坏之后",今天的天地,只不过是宇宙总循环运动中的一个阶段而已。①刘因这一思想尽管不是他首创,而是对邵雍的继承,但仍有其精辟之① 七绝《一元》,《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一二。

    ① 转引自王植:《皇极经世全书解》卷六。

    ② 五古《游云水庵》,《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二。

    ③ 《孝子田君墓表》,《静修先生集》卷四,页七九。

    ① 按:关于循环论,学术界多年来作过许多批判,以为它是一种形而上 学的发展观,即否定质的飞跃,否处。

    邵雍的"元、会、运、世"理论,就其细节说,的确有不少谬误,但就其在总体上讲了宇宙发展的循环运动而论,则包含有"一切都是过程"的思想,应该肯定这是一个贡献,刘因祖述并发挥了邵雍这一思想,应该说这正是他的特识。

    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质,否认事物 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运动。但是,这种 批判只有限制在"事物"(物质的具体有限存在方式)发展的范围内 才是正确的;如果就"宇宙"的发展说,实际上并不存在"上升"运 动,而仅仅是"循环"。恩格斯曾这样讲到宇宙的发展:"天体的最终 命运是碰在一起。""无限时间内天体的水恒重复的先后相继,不过是 无限空间内无数天体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这是物质在其中运动 的一个水恒的循环,一个在我们的地球年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 内才能完成其轨道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 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和 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还是物质, 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 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 的某个地方和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 产生出来。"(《自然辩证法》第22~23 页,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由此来看,宇宙间的具体事物发展的"上升"运动是相对的,而整个 宇宙发展的"循环"运动则是绝对的。

    (二)气化论

    天地万物既然都有成有毁,那么其未生之前、既坏之后是什么?其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刘因用"气化"来解释。他所谓的"气",有时指阴阳二气,如:二气日交感,变态何纷坛。①邈哉开辟初,造化惟阴阳。②四时有代谢,寒暑皆常经。

    二气有交感,美恶皆天成。③二气(阴阳)交感,化生万物,是自《易传》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刘因对于这一传统是认同的。可是并不彻底,并不到此为止,而是又从阴阳二气再进一步向前推寻,归结为太极,说:二气原从太极分,浮云起灭见来真。④"太极"语出(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⑤但太极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原文并未做明确表述。后世则发生了根本分歧。朱熹说,太极是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①"太极生阴阳,理生气。"②张载则说太极是气:"一物两体,气也。"③"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④刘因似乎没有理会这一分歧,因而其哲学属性也就不很分明。

    刘因还常用太虚来表述世界的本原:匏瓜陨自天,中涵太虚气。

    造物全其真,世人苦其味。

    虽得尽天年,惜坐无用器。

    伊谁窍混炖,大朴分为二。⑤太虚是张载经常使用的概念,用来指世界的最高本体。匏瓜,语出孔子:"我岂匏瓜哉,焉能系而不食?"⑥刘因借用它表达了太虚之气造化万物的意思。"大朴"亦即太虚之气,这个气也就是元气:湛尔太虚兮,性命之所居兮。

    皓尔太素兮,元气之所寓兮。⑦无寒不温,无贞不元。

    时时革化,由是而门。

    吁炎吹冷,元气所存。把这些话联系起来,可知刘因的世界观中也较多地吸收了张载的成分;最后一段中,又分明可见柳宗元元气说的影响,从而① 五古《答乐天问》三首之一,《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七。

    ② 五古《答乐天问》三首之二,《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七。

    ③ 《和饮酒》之十六,《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四五。

    ④ 七律《玉柱双清香》.《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