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因评传 > 二、对天人合一的阐扬

二、对天人合一的阐扬



    ② 李筌:《阴符经疏》。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①,可以动静。"此希天希圣之功,而所谓执天道,见天贼,立天道,合天人者,其天皆出乎此也。盖九窍之邪未除,则不能静而常动。若以三要为害而绝之,则又一于静而不动也。惟知夫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克其邪而反其初,则可以动静矣。其所谓动静者,即朱子之所谓动未尝离静,而静非不动者也。其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则动而未尝离静者也。而杀机则动之过者也。"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夫火克奸溃,以其大者而言之,则"龙蛇起陆,天地反覆"之谓也。以其小者而言之,则九窍之邪也。知之修炼,以其大者而言之,则"立天之道以定人"之谓也;以其小者而言之,则伏藏动静也。此其言之自相发明,若无所容夫说者。这就是说,《阴符经)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天人之蕴已阐发无遗。这些话虽然主要是解释原文,刘因自己的发挥并不很多,但他主张天人谐调的意思还是很鲜明的。

    ① "三要"指眼、耳、口。《阴符经》认为,九窍是招致邪恶、产生过失 的途径,所以称之为邪。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眼、耳、口。

    ① 《阴符经集注序),《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二六。

    (三)天人合一的坑界

    天人合一的更高层次是指一种觉悟,一种境界。张载讲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②;程颢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③,都是这个意思。刘因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前文提到过的《宣化堂记》对此就作了阐发。该文在讲了"化育"这个伟大的力量是"源乎天,散乎万物而成乎圣人"的意思后,接着着重讲了"人化"(人参与天地之化育)的道理。说: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小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至于鸢飞鱼跃,莫非天化之存乎人者也。天能物与之化,而不能使之不违其化,所以明人伦,察物理,作礼乐,制刑政,以修其道,以明其德。人欲化而天理,血气化而性情,呻吟化而诅歌,暴夭化而仁寿,洋洋乎而发育万物,而放乎四海,盘亘天地,贯彻古今,而莫之违者,此圣人宣天地之化以立人之化,而使天下后世宣之也。于是时,君宣圣人之化,大臣宣时君之化,列侯守令又宣大臣之化,至于一家宣一长之化,一身宣一心之化,一事宣一理之化,一物宣一性之化。化而宣,宣而复化。宣而不已,至于不宣;化而不已,至于无所化。故人伸天化之上,天隐人化之中。合人物于我,合我于天地,融溢通畅,交欣鼓舞,无所间隔,无所壅蔽,人化宣而天化成矣。"宣化"的"宣"是传播、发扬的意思,"化"是化育、变化的意思。语出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刘因把它的意思大大引申和扩展了,不仅表示地方官对君主的政治关系,进而表达一切上下关系,以及身心、事理、物性等关系,尤其是天人关系。在刘因的这番论述中,固然可以看到传统的"修齐治平"的影子,以及维护封建秩序的用心,但是,从中也贯注着对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憧憬,对减轻人民痛苦的呼吁。最后几句,对天人合一的境界(既是社会境况,又是思想境界)的描述也是很动人的。

    刘因在一些诗篇中也表达了他对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体认。如:二气原从太极分,浮云起灭见来真。

    白虹贯日豪华散,砥柱中流意象新。

    方寸有灵涵大块,头颅无物隔苍。

    蓝田万顷烟生玉,未辨晴窗半穗春。①该诗自注:"'心无外,体无间。'吾《黛炉铭)也。"《薰炉铭》现《静修集》中未单独收入。该铭是仅此两句,还是还有其他文句,已不得而知。仅从这两句看,正是上述他的诗《玉柱双清香)第三联的意思。他表达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心无外",即是盂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朱熹所谓"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②;"体无间"即是程颢所谓"浑然与物同体",张载所谓"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② 《正蒙·乾称》,《张载集)页六五。

    ③ 《二程遗书》卷二上。

    ① 《宣化堂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三七。

    ① 七律《玉柱双清香),《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八四。

    ② 《朱子语类》卷九,("学"三·论知行)。

    物吾与也"③刘因认为自己已经真切地体认到这一境界。这类诗还有不少,如:同类天地中,相亲理所宜。

    前后亿万年,而我生此时。

    前予既不及,后孰能待之???今朝好风色,不饮君何辞?④一语未能分付时,难言方信到真知。

    道参天地用何小,心有羡皇生岂迟?

    后世真须要杨子,百年即我是钟期。

    折花笑对沧浪影,不觉东风就手吹。①日午云轻草色苏,出门杖履自徐徐。

    乾坤俯仰难窥见,花柳青红画不如。

    静处规模惟厌小,动时文理却嫌疏。

    眼前光景无穷态,注尽濂溪太极图。②刘因的天人合一思想大多是对前代理学大师们思想的体会和宣扬,难说有多高的创造性。但当时正值理学向全国普及的时期,从这种时代性来考虑,其意义还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何况他表现得那么生趣盎然、气韵生动,就尤其难能可贵。

    从思想继承关系看,刘因主要是对程朱一系感兴趣。当代有的学者指出:"刘因虽讲'天人合一'之学,但他并不同意心即天,心即理的心学思想。

    这同许衡、吴澄等人有很大区别。"③这很确当。刘因有诗道:"人将知我亦何从?天在吾家度量中。此语误人君勿信,我心无温本冲融。"④诗的立意是阐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⑤"不愠"是心性修养的表现,是一种精神境界。而不能像佛家和心学家那样,将主观吞并客观,说什么"天在吾家度量中"。这既划清了理学与释、道的界线,也是对心学的批判。

    ③ 《正蒙·乾称》,《张载集》页六二。

    ④ 五古《欢饮),《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九九。

    ① 七律《偶成》,《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五九。

    ② 七律《日午》.《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五九。

    ③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工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222 页。④ 七绝《讲学而首章》,《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二一一。

    ⑤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