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 挺经 第十八章

挺经 第十八章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更有甚者,直截了当地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但曾国藩毅然选择了急流勇退。他进南京之后,立即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

    他替他的弟弟曾国荃“专折”奏请开缺回籍养病,朝廷立即“恩准”了。曾国荃急功贪财,恶名远扬。对这个弟弟,曾国藩最不放心。他曾对曾国荃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他还说:“弟若不知自爱,懊怒不已,剥丧元气,则真太愚矣!”

    当曾国藩功成名就、权力达到顶峰,其军事力量足以威胁到清王朝时,他又能适时适势地激流勇退,并非常巧妙地保住了权力,既免于“兔死狗烹”的灾难,又能保住名节、保住权力、保住湘军一系的政治力量,这是非常了不得的。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说:“余斟酌再三,非开缺不能回籍。平日则嫌其骤,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

    ◎结束了国内动乱的局面,客观上减轻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创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奏派幼童出国留学等举措,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有所贡献。

    ◎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大肆屠杀人民。

    内圣与外王

    “内圣”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

    “外王”的人也很难“内圣”,譬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

    所谓慎独,即在一人独处时,也要心怀敬畏,不要违背做人的原则,不冲破做人的底线。曾国藩一生于“慎独克己之学”从不懈怠,坚持终身。其“修身十二法”对今人来说,依然有所启迪。

    “三不朽”的代表

    曾国藩认为:君子修养德行所下的工夫,没有比修炼“敬意”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内心修炼“敬意”,那么,邪僻错谬的念头就无处产生;待人接物修炼“敬意”,那么,怠惰骄慢之气也就无从产生;每一个念头都有敬意,那么每一个念头就必然纯正;每一个时刻都有敬意,那么每一个时刻就必然纯正;每一件事都有敬意,那么每一件事就必然纯正。

    主敬的含义

    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三层意思: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咸丰元年(1851)年年底,曾国藩上奏《备陈民间疾苦疏》,开篇即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他陈述民间疾苦,主要列举了“三难”:一是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二是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三是冤狱太多,民气难申。这三个问题涉及赋税、治安和司法,如果处理不善,百姓“真有日不聊生之势”。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国以民为本”,改革这三个方面的弊政是当前之急务。

    曾国藩上书奏民间疾苦

    石勒笑道:“你身居重任,名扬四海,还说自己不过备位而已,天下大乱,就是你们这些浑蛋导致的!”

    曾国藩推崇的《西铭》

    曾国藩说,后世谈论追求仁的人,没有超过张载《西铭》的。他认为推仁于百姓与世间万物,广济天下苍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应当的事。

    《西铭》表达了张载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推论到人在宇宙间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生死问题 ,从而实践了儒家所提倡的“三不朽”,影响深远。这是道学中的一篇具有纲领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