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 挺经 第十七章(2)

挺经 第十七章(2)

    挺经 第十七章(2)

    ● 解读

    古人洞察事物变化的规律,提醒世人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头脑清楚,不致陶醉于一时的胜利,不致沉迷于短暂的欢乐。

    《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围攻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郑国向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同意后,其余各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感谢晋国,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的礼物。晋悼公非常高兴,论功行赏,记大臣魏绛头功,把礼物的半数分赠给魏绛。魏绛谢绝了赠礼,说:“国家昌盛应归功于您的才干和大家的努力,我们在强大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才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魏绛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对今天有借鉴意义。

    19世纪中期,在当时太平天国与清朝两个阵营斗争里面,湘军隐然成为第三个势力。曾国藩集团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曾国荃、彭玉麟、王闿运、赵烈文等人,对清廷确实长有反骨。但是,曾国藩本人却没有叛清之意,因此,他不得不在清廷与集团之间搞平衡。一方面,向清廷表示让步,采取以屈求伸、以退为进的自全之策;另一方面,到了涉及集团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又毫不迟疑地站在曾国荃、彭玉麟等人的立场上,与清廷进行斗争。

    当他处于政治旋涡中心的时候,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娴熟的政治谋略化险为夷。他曾对其弟曾国荃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曾国藩并未感到春风得意,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在这个时候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小心谨慎,并辞去部分官职,终于打消了朝廷的疑虑。

    时时居安思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以并不超绝的资质,挽狂澜于既至,扶大厦于将倾,再造满清“中兴”大业。在权倾天下时,曾国藩并没有扬扬自得,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卷三

    ● 解读

    意思是,常研究《易经》的道理,观察盈虚消息的道理,从而懂得人不可以没有缺陷,太阳当顶了便会西下,月亮圆了便会阴缺,天有孤虚的地方,地有东南的缺口,没有十全而不缺的,曾国藩为人处世求缺而不求全。他早年就从《易经》中领悟到一个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万事万物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盈满又是少见的,亏缺则是普遍存在的,如天有孤虚、地缺东南等。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