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 挺经 第十七章(1)

挺经 第十七章(1)

    挺经 第十七章(1)

    高明者的悲剧

    曾国藩说:“秦汉以来至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踞权要之时,自以为才智高人万万,简直是不可一世;可是,等到他们死去以后再看,跟那些‘营营而生,草草而死’的厮役贱卒,原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今天的那些处高位而猎取浮名者,竟然泰然自若地以高明自居,不晓得自己和那些贱夫杂役一样都要同归于汩没,到头来并没有什么差异——难道这还不值得悲哀吗?”

    ● 解读

    曾国藩崇尚古之英雄的恭谨厚藏,谦虚退让,并认为这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在他的言行中处处表现谦恭退让,总是说自己“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不修”、“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云云。他很少在日记中批评有地位的人物,平时与亲信幕僚评论时,人长短的话绝不见诸文字;下笔慎重,不轻发议论,所有对朝廷,及对同僚下属的不满,都尽量避免入日记;反省自励的文字居多,体现了存理遏欲以治己,温厚和平以待人的敬恕之道。这些做法,足供后人终身取法。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国藩,可曾国藩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国藩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鸿章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这也是曾国藩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国藩又对李鸿章进行了打磨,以致李鸿章叫苦连天:“傅相才气不露,故欲折之就范也。”曾国藩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擎天一柱。

    在曾国藩眼里,恭谨厚藏,谨虚戒骄,不只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是明哲保身的手段,他的弟弟曾国荃,才大气大魄力大,就是有点傲。如果不加以引导,很有可能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曾国藩一生对这位可望成才的九弟倾注心血最多,既苦口婆心地规劝,又循循善诱地引导。曾国荃性格傲慢,曾国藩劝勉他“力戒惰傲二字”,并说“长傲多言为致败之凶德”;曾国荃爱发牢骚,曾国藩引导他“军中不可再有牢骚之气”;曾国荃于半年之中七拜国恩,曾国藩提醒他“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特别是攻下天京之后,曾国藩更是担心九弟恃公自傲,又写信给他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闪起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从祖父的教诲、历史的教训、湘军徽州战败的例子等多方面告诫弟弟“力戒傲字”,并强调“惟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