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 挺经 第十六章(3)

挺经 第十六章(3)

    挺经 第十六章(3)

    曾国藩认为“无多言”的理由之一,是“巧语悦人,自扰其身”,也就是花言巧语、巧言令色者危害甚大,由此往往易令当事者晕头转向,混淆是非。理由之二,是“多言”往往“妄语”,且“词气虚骄”,因而“惹人厌烦”,于己于事不利。为戒“妄语”,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刻意疏远朋友,被大家戏谑为“淡而无味,冷而可厌”,仔细想来,实属无奈呀!理由之三,他认为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事情靠做出来,不是靠说成功的,多言无益。小人言而无信,可以信口雌黄,而君子却不行,他要言必信,行必果。

    咸丰八年(1858)正是湘军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此时,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趾高气扬,曾国藩在三个月内连续两次给九弟写信,力说长傲、多言为“凶德致败”之二端,他于信中写道:自古以来,因不好的品德招致败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长傲,一是多言。尧帝的儿子丹朱有狂傲与好争论的毛病,此两项归为多言失德。历代名公高官,败家丢命,也多因这两条。我一生比较固执,很高傲,虽不是很多言,但笔下语言也有好争论的倾向。……沅弟你处世恭谨,还算稳妥。但温弟却喜谈笑讥讽……听说他在县城时曾随意嘲讽事物,有怪别人办事不利的意思,应迅速改变过来。

    曾国藩生怕曾国荃忘了此二戒,七天之后又写信告诫曾国荃要力戒长傲、多言。这确实是一种自保的技术性措施。

    勿多言,免致败

    中国有“祸从口出”、“多言必失”的箴戒,曾国藩也指出:人生坏事的两个因素,一是自傲,二是多言。多言生厌,多言招祸,多言致败,多言无益。

    ● 解读

    历史上,不少权臣名将自恃功高妄自尊大,丝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