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100部文学名著 >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2)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2)

。《经济学》出版以后,至今为止已再版14次,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成为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和方针的理论根据。

    中国经济学家胡寄窗曾评价道:“这本书的特点不在于理论内涵之有何创新,而在于它所涉及的理论范畴之宏富和精深,成为足资参考的西方经济学名著之一。”

    《第二性》

    ——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

    ◎作者介绍

    西蒙娜 ?德 ?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908年1月9日出生在巴黎蒙巴那斯一个书香之家,从小生活优越、酷爱读书。传统的家庭教育却孕育出了一位天生的反叛者。在19岁时,她就曾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20岁时她结识了哲学家萨特,两人维持了一生的伴侣关系。

    她拒绝婚姻和生育,这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颠覆了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传统形象,遭人非议,也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在其经典著作《第二性》中,她从生物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全面思考了女性人格独立的问题,对妇女运动影响很大,被誉为 “女性主义之母 ”、“女权运动的先驱 ”。

    除此之外,她在小说、游记、戏剧和哲学方面的著作也很丰富,主要作品有:《达官贵人》、《女宾》、《他人的血》、《名士风流》、《人不免一死》、《一个良家少女的回忆》、《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等。

    ◎内容简介

    波伏瓦在与萨特相伴走过的20年中,他的生活里常常出现其他的女性,这让她非常痛苦。而在她的生活圈子里,一些即使很成功的女性也大多扮演着“依附者”的角色。波伏娃意识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人的处境与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开始思索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广泛查阅了大量涉及社会学、生理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书籍,创作出了《第二性》。

    这是一本有关女权问题的著作,全书分两卷,以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为经,以古代神话、风俗文化为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探讨在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地位、处境的变化情况。第一卷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第二卷作者以各个不同阶层的女性为对象,沿着人生轨迹,探讨了她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社会使她成为了女人。”她认为,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才能取得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

    这个结论闪耀着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火花。运用这个理论,她分析了司汤达、布勒东、克洛代尔、劳伦斯和蒙泰朗五位作家的作品。她认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被作者歪曲过后,用来证明男人高尚的参照物。但是,她对女性作品的评价又有失公允,这反映了作者矛盾的批判思想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弱点。

    《第二性》在法国出版时,曾轰动一时,人们对它褒贬不一。直到1953年被译成英文,与美国读者见面后,它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冲击了当时的传统观念,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妇女解放运动。至今已被译为英、俄、中、日、德等多种文字,树立了世界妇女运动的丰碑,被誉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波伏娃本人也因此一跃成为历史上当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人。

    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记者爱丽丝?史瓦兹曾说:“在黑暗的50年代和60年代,新的妇女运动尚未降生,《第二性》就像是我们正要觉醒的妇女之间彼此传递的暗语。即使西蒙娜?德?波伏娃不出现,妇女运动仍然会存在。但是,我以为,没有她的话,妇女运动的基础还不会如此稳固,尤其在理论方面,恐怕仍然在一步步摸索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