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100部文学名著 >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2)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2)

    100部文学名著(三) 第四章(2)

    印度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建交,组织万隆会议、调节印支战争和斡旋朝鲜战争等一系列外交政策,国际威望得到显著提高。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印度的战略得到补充,通过发展军事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实行“核威慑政策”、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竞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等等战略,逐渐发展成为南亚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透过一步步发展的脚印,我们能看到印度发展的战略方向无疑来源于《印度的发现》中的宏伟规划。

    《印度的发现》的正式出版,使得尼赫鲁的政治思想在印度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为大众所接受,使他付诸实践自己的战略思想成为可能,确定了印度外交战略的根本目标,标志着印度战略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为当代印度谋求大国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经典教科书

    ◎作者介绍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915—),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

    位,毕业后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

    他似乎是上帝的宠儿,一生都笼罩在荣誉的光环之下。他曾先后获得过哈佛大学戴维?韦尔斯奖金、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爱因斯坦奖章,担任过美国经济协会会长、经济计量协会会长、国际经济协会会长。

    我们在惊慕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成功背后的汗水。他15岁就进入芝加哥大学,对物理学和经济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哈佛大学后,他更加刻苦地钻研了亚当?斯密、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等人的著作,为他日后研究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他用自己的聪慧和刻苦,创造了他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辉煌成就。年仅23岁,他便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著有《经济学》、《经济分析基础》、《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等。

    ◎内容简介

    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诞生之前,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一直占据着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传统经济学以单个生产者、消费者和个别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局部范围内研究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凯恩斯主义则引入了总量的概念,从消费、投资等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学。萨缪尔森将这两人的经济学理论分别称为微观、宏观经济学,并将二者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那么,他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融合在一起的呢?萨缪尔森综合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与新古典派的“均衡论”,提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他还把国家宏观调控与个人对经济的支配相结合,提出垄断和竞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两大假设之上的。因此,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合理配置生产资源,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在代表作《经济学》中,萨缪尔森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这几个方面,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经济学思想。

    《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微观、宏观经济学融为一体,既承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绝对支配作用,也支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宏观调配作用,成为一部经济学上的集大成之作。萨缪尔森本人也因此而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叙述风格上,这部著作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的数学公式,为普通的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窗户,普及了经济学知识,成为了一本西方经济学中最经典、最受欢迎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