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传统国学 > 红楼艺术-周汝昌 > 第二十六章 评点家的卓识

第二十六章 评点家的卓识

    写(诸案纷扰)寻闹,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写(宝玉生辰夜间)设宴,亦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如此说来,如彼说来,真有笔歌墨舞之乐!

    这又表明一个道理,欲评文,先须解事——即要明白所写的时代、环境、背景、规矩、习俗……。家长们有事他往,家下种种事态便乘隙作发;书中人物有云:“近日家反宅乱的”,一语点破,不然者何以上半部书中无此痕迹。弄不清事情的实际,空评文字,必难切中肯綮 。

    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

    观此,又令人感到,评文者本身也得“能文”才好,人家比方出来的,咱家就不会,说不出来。所以体会《红楼》艺术,雪芹文心笔境,买际上也是一种极好的中华文化的高层次的素养的问题。

    第四十一回拢翠庵品茶,总评云:

    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宝玉之奇,黛玉之妖,亦自敛迹。是何等画工!——能将他人之天王,作我卫护之神抵,文技至此,可为至矣!

    此深层烘托之义也。在笔法的欣赏中,逐步地将目光放宽时,就发现了还有章法的一大课题。笔法章法,有分也有合,这才是中华文评的传统叙述美学观。

    此回(第四十九回)原为起社,而起社却在下回。然起社之地,起社之人,起社之景,起社之题,起社之酒肴:色色皆备。真令人跃然起舞!

    今天的人,只会说“做准备”,那是毫无意味的呆话死语,与文学艺木是两回事,岂得相混?

    诗词之俏丽,灯谜之隐秀,不待言。须看他极整齐——极参差,愈忙迫——愈安闲;一波一折,路转峰回;一落一起,山断云连。各人局度,各人情性都现。至李纨主坛,而起句却在凤姐;李纨主坛,而结句却在最少之李绮。——另是一样弄奇。

    最爱他中幅惜春作画一段,似与本文无涉,而前后文之景色人物,莫不筋动脉摇;而前后文之起伏照应,莫不穿插映带:文字之奇,难以言状。

    这样赏文评文法,后世可还能遇否?我们“读”《红楼梦》,又是注意些什么文艺的美处?你尽可以不都同意他的看法,但你拿出什么来足以取代自己民族的那样的文评传统?

    此回(第五十一回)再从诗词着色,便与前回重复,且又是一幅即景联诗图矣,成何趣味?就灯谜中生一番讥评,别有清思,迥非凡艳。

    阁起灯谜,接入袭人了,却不就袭人一面写照,作者大有苦心:盖袭人不盛饰,则非大家威仪;如盛饰,又岂有其母临危而盛饰者乎?在凤姐一面,于衣服、车马、仆从、房屋、铺盖等物,一一检点,色色亲嘱,既得掌家人体统,而袭人之俊俏风神毕现。

    文有数千言写一琐事者:如一吃茶,偏能于未吃以前、既吃以后,细细描写。如一拿银,偏能于开柜时生无数波折;平(秤)银时又生无数波折。——心细如发!

    这才够得上是一个《红楼》读者的资格的人,看得见,说得出。如此方是雪芹独擅的绝艺的知音。当然,也可以同时指出:这种写法,却拱卫着一个“暗鼓心”:专从侧面写出袭人在家时一切经手操持妥贴,别人只觉这都“自然而然,没啥稀奇”,一旦此人一离开,什么都不熟悉了,什么都外行而生疏得很,须从头“摸索”了。这一点,全从晴雯,麝月二人身上“反折”出来。前面讲过“背面傅粉”之法,于此再作沟通,多么令人可思可悟。

    此回(第五十二回)前幅以药香花香联络为章法,后幅以西洋鼻烟、西洋依弗哪药、西洋画儿、西洋诗、西洋哦啰斯国雀金裘联络为章法。极穿插映带之妙。

    写宝玉写不尽,却于仆从上描写一番,于管家见时描写一番,于园工诸人上描写一番。园中,马是慢慢行;出门后,又是一阵烟!大家气象,公子局度如画。

    说“如画”,不错;但于今日之人,作喻就可改说如“活动片(movie 电影)”了。评者确实是个善体能言之人。当然,若让我补充,则这些描写,皆是预为后文宝玉贫困时的对比反跌而设。不过此义须容另章再讲。

    如今且看书文写到“盛极”顶点处的评论:

    叙元宵一宴,知不叙酒何以清,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注意四句是韵文——引者),先于香茗古玩上煊染,几榻座次上铺叙,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

    獭祭,指翻书引典,死板堆砌——以充富丽,而实寒俭浅陋,雪芹与此迥异,俗常不识此理,总以为他专善铺陈富贵繁华,即以为与“獭祭”是一回事了。

    前半整饬,后半疏落,浓淡相间。祭宗祠在宁府,开夜宴在荣舟,分叙不犯手。是作者胸有成竹处。

    然后他指出此回有三个层次,随读者之浅深而识解不同。此回一过,便到第五十四回了,看他如何感受?

    ……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块垒,画一幅行乐图,铸一面菱花镜,为全部总评。噫!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愚不自谅(量),辄拟数语,知我罪我,其听之矣!

    真是佩服赞叹,感慨怅惘,百端交集〔2〕。此一重批,结束上文。下面是第五十五回了,你听他说——

    此回接上文,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寥寥数语,重要异常:盖书到此际,正是上下两半部的分界处,内容、气氛、笔调、情味,一下子都变了!

    这是何故?这就该讲到雪芹原书的整体结构**则的问题了——也就是《红楼》艺术的另一种极大的特殊创造,在所有文学中也堪称并无铸匹的唯一奇例。

    〔1〕此评者于第四十一回前署名“立松轩”。我于《蒙古王府本序言》中推测其人可能为佟氏之后人。但尚待佐证。

    〔2〕此指贾母批评历来佳人才子俗套的一篇议论。过去评论者,因受了程、高本的欺蔽,总以为这是预示她反对“宝黛爱情”,这真是最大的歪曲篡乱。戚本此评,是符合雪芹原意的。贾母与凤姐都是宝黛关系的维护者,破坏它的只是赵姨娘和邢夫人那边的一党坏入。抄检大观园,主唆者为王善保家的,她正是邢夫人的亲信,而抄园的目标实在“嫌疑犯”林黛玉。然则,请看邢氏之亲媳王熙凤,在全部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最是分明,不知有些评家何以那么容易被程、高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