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魅生 >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1)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1)

    高雅和三俗的斗争(1)

    嘉庆三年,即1798年,戊午年,徽班进京后八年。

    八年间,全国戏剧演出市场持续火爆。由于蛋糕足够大,原有戏班演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应大众娱乐的需求,一些低成本的戏班也加入到欣欣向荣的市场中来。

    但是,后进的戏班毕竟财力、实力有限,无法承担大成本、大制作的巨额支出。想在竞争中分一块蛋糕,只好另辟蹊径。制作成本被压缩到极限,只得廉价接纳一批野路子的艺人搭班。

    这些戏班以演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类的乱弹为主。对应宫廷昆腔弋调,谑称为 “花部”,又称“乱弹”,带有低俗、杂乱的贬意。上演剧目也确实良莠不齐,最突出的特点是成本小,常捞一票就跑。

    市场是神奇的,但绝不是无法捉摸的。后世有几百万的小成本电影,没见怎么宣传就爆红,完全没有先兆;而一些大投资、大导演、大规模炒作的大片,观众时常骂着街离场,跟谁说理去呢。

    市场肯定也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无法捉摸的只是这些规律。

    这些不按牌理出牌的通俗戏班,被官方统统归类为“花部乱弹”。本有贬损、压制的意图。但是,他们却意外地迎合了市场规律。这种意外其实也不意外,通俗的表演填补了梅兰芳(左一)在拍摄《牡丹亭》底层观众对通俗文艺的欣赏需求,因此搞得风生水起。

    有爱吃萝卜的,就有爱吃白菜的。

    昆曲确实文词华美、格律严谨、制作精良。但是,就有不识字的老百姓不管你费银多少万两排的,人家只爱听“听说那老包要上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你在台上身段、手势、眼神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