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禹锡评传 > 三、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三、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兼简颜长道二首》其二。

    "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③当时,江南地区很多文人向他学习写诗。

    "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会稽诗僧灵澈也住在吴兴,经常同皎然讨论诗歌创作的技巧。灵澈的辈分比皎然小,又接受过皎然的指点,权德舆称他是皎然的入室者,说他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④青少年时期的刘禹锡,同诗僧皎然、灵澈有过一段师生关系。刘禹锡入仕后,仍与灵澈保持着联系。灵澈圆寂以后十七年,刘禹锡为他的诗集写过前言。这就是著名的《澈上人文集纪》。刘禹锡投师于皎然门下的情景,他在这篇前言中有生动的记载:"初,上人在吴兴,居何山,与昼公为侣。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数。'"刘禹锡对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刘禹锡当时年纪虽然很小,但诗已写得不错,得到了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学着秦末张良的老师妃上老人的口吻说:"孺子可教",表示出对这位小诗人的求学态度和接受能力是很满意的。

    在刘禹锡成长的过程中,家学的渊源、父母的教导、名师的指点都是很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刘禹锡在《献权舍人书》中说:"众之指目, 閤下门客,惧无以报称,故厚自淬琢,靡遗分阴。"刘禹锡在童年时,就已深得权德舆的器重,为了不愧对长者的厚望,他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连一分光阴都不轻意放过。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内容十分广泛,除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外,对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他在《游桃源一百韵》中说:"纷吾本孤贱,世业在逢掖。九流宗归指,百氏旁攟摭。"他家庭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世代都以儒学而成就事业。刘禹锡没有名门望族的家庭背景,唯有自己下苦功发奋读书。

    他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兼收并蓄,咀英撮华。直至后来,刘禹锡一直保持着这种少年时代养成的好学不倦的精神,在《罢郡归洛阳闲居》诗中称:"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在《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诗中感叹自己"谩读图书三十车,年年为郡老天涯。"可见其读书数量之多。

    中唐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哺育了刘禹锡的成长。但江南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作为一个中原衣冠之家的子弟,他希望到长安去干一番事业。与唐代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一样,刘禹锡早年并不甘心当一个文士,儒家的得志行道的思想占据着他的心灵。入仕以前,他自称"乃今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刘禹锡抱着施道展志的愿望,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按照唐代科举制度的常规,乡贡进士一般是由地方官员选送,刘禹锡说他自己是"公卿偶慰荐,乡曲缪推择。"①贞元六年(790),刘禹锡十九岁时离开江南赴首都长安应试。

    ③ 《沧浪诗话·诗评》。

    ④ 《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八《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① 《刘禹锡集》卷二十二《游桃源一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