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刘禹锡评传 > 三、刘禹锡的父系

三、刘禹锡的父系

铁使",可见"包大夫"是包佶。另据《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八年(773)十月乙丑"以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陈少游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这就是说,当包佶任江淮盐铁使时,陈少游为淮南节度使;当权德舆为包情从事时,刘绪可能佐陈少游幕,他们或许相识于淮南。

    通过以上的分析,刘绪"为东诸侯所用",这些"东诸侯",不外是王玙、李栖筠、韩滉、陈少游等人。刘禹锡与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修、李德裕有唱和,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与韩滉的侄子韩晔同为"八司马"。刘禹锡与李吉甫、李德修、李德裕、杨於陵、韩晔的关系,能不能追溯到刘绪与李栖筠、韩滉的关系呢?如果这个推断不错,"东诸侯"指李栖筠、韩滉,就更有理由了。

    关于刘绪与李栖筠的关系,在刘禹锡的文章中可以找到两点旁证。一是《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刘禹锡赞扬李栖筠的书仪合乎古制:"按旧仪,凡兄姊之齿,有'唯'无'伏',它以是为衰。其于匹敌,即前云'愿'、后云'白,而已。大历初,李赞皇、贾常侍犹守之无渝。二公何人也?我与子何人也?乌有从未俗以姑息为礼,而不虞识者所窥邪?"《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说,"栖筠喜奖善,而乐人攻己短,为天下士归重,不敢有所斥,称赞皇公云。"因此,李赞皇即李栖筠。"大历初",正是李栖筠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时候。这段时期,刘绪为其从事,熟知其书仪。

    刘禹锡后来有可能从其父保存着的李栖筠书信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二是李栖筠之子李吉甫于元和二年(807)入相,次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刘禹锡当时被贬官朗州,曾写《上淮南李相公启》,求其援助,元和六年(811),李吉甫再度入相,从刘禹锡写的《上门下武相公启》来看,李吉甫确实竭力主张召回刘禹锡等人。这说明他们两人早就彼此了解熟悉,两家的关系较为深厚,可以追溯到父辈。

    李栖筠离开浙西以后,刘绪仍旧留在浙西当幕僚。大历十四年(779),韩滉任浙江东西观察使,时间有九年之久。从刘禹锡后来与韩滉的侄子韩晔有莫逆之交、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来看,刘绪和韩滉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刘、韩两家的友好关系,可能就是刘绪当韩滉幕僚时结下的。

    刘绪"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据《旧唐书》卷一四六《王纬传》记载:王纬"贞元三年??又擢为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贞元十四年卒"。刘禹锡说刘绪"后为浙西从事",即指刘绪晚年为浙西观察使王纬"从事"。因王纬"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其"从事"刘绪才能"本府就加盐铁副使"。埇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①,所以诸道盐铁转运使王纬在这里设"务",并派盐铁副使刘绪在埇桥"主务"。

    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至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当时,"自淮北置巡院十三","甬桥"便是其中之一。刘绪作为盐铁副使,① 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徐泗节度使·宿州》。

    "主务于埇桥",其主要职责是"捕私盐者",执行榷盐法,兼了解各地货物市价和各种利害,以防止"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这是一个责任十分重要的职务。刘绪一生的官阶不高,直至晚年才得此要职,他不顾年迈就去上任了。后因病罢职时,刘绪仍打算回浙右去。"浙右"即浙西。遗憾的是刘绪未能回到浙西,就在扬州病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