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二、政治上的"大一统"与思想上的"独尊儒术"

二、政治上的"大一统"与思想上的"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天人策》篇提出汉继秦必须"更化"的同时,还向武帝提出了进行"更化"即改革的种种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上的改革,即实行"大一统"和"独尊儒术"的方针。

    何谓大一统?我们没有见董仲舒给它下任何定义,但在《天人策》篇有三段话,明显是讲大一统内容的。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日,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好其问者。《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木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于上述三段话,虽然我们还不能用一句话来简明地叙述出大一统的内容,但对它的主要意思似可作这样的概括:《春秋》倡大一统,以一元为始而正本;王者乃国之元本,上承天意,以正朝廷,统百官,壹万民,率四方;为此,王者必须独尊孔氏,而罢黜百家,灭息邪辟之说。把这些内容加以分析即可看出,董仲舒所提出的大一统主张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政治上的统一,人君为国之元首,上承天意,以统一一国之民,统一一国之政令,这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这就是他建议的抑黜百家,唯一儒木,即一尊于儒学。

    董仲舒这种大一统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先秦以来要求统一思想的继承和总结。早在经过春秋和战国的前期进入战国中后期之时,当要求统一中国的曙光开始照耀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大地之时,荀子就提出了国家"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①他还指出:"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②为此,在《非十二子》篇中他提出了"一天下"和"六说者立息"的思想。在荀子之后,他的学生韩非子为了推行法家的学说也指出:"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缨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③《吕氏春秋》正是在接受了上述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④何以如此?他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先,兒良贵后,此十人皆天下豪士,各有道理,因而也就不得一之。然而,"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持之也。① 《荀子·致士》。

    ② 《荀子·王制》,其中"俗"通"欲"。

    ③ 《韩非子·显学》。

    ④ 《吕氏春秋·不二》。

    一则治,两则乱。"⑤有鉴于此,秦始皇统一于法,并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并吞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而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反过来又给予思想和意识形态以巨大影响。所以恩格斯指出:"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至于神的统一性不过是统一的东方**君主的反映。"①当然不止是统一的神,大一统的思想,也是与统一的**君主的出现相关联的。例如,正是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之下,《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在解释《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时,"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表明,早在董仲舒之前,随着统一中国任务的提出,以及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建立,便已经提出了"大一统"的理论。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无疑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符合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及皇权的需要。董仲舒所生活的时代,是刚刚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而建立起来的汉朝的前、中期。这时,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虽然已经显露并有所发展,但是尚未激化。如果把这一矛盾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即与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政府同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相比,它显然还不能说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只能是后者。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虽然可以强化封建政权对农民的统治,但从当时看,其主要矛头则是指向封建割据势力的,目的主要是在反对封建割据的斗争中,加强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的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制,当时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封建皇帝的权威。

    所以,董仲舒政治上的一统主张,都是为着实现这一目的的。综合其这方面的思想,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董仲舒认为,天子者,"号天之子也";人君"受命",乃"百神之大君"的"天意之所予也"。这明显是要借助于"君权神授",来为皇帝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这样,皇帝便被神圣化了,而皇帝当然也就可以神圣的天之骄子的身分,假以天意,来统领天下和号令一切了。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提出政治上一统于天子的最基础的一条。

    第二,他还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而天下的诸侯则"受命于天子",一国及臣妾"受命于君",包括子受命于父、妻受命于夫,因其尊皆天,"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就是说,基于天子受命于天,因而天子也就有了授命天下、诸侯及一切臣民人等的大权。显然,这也是政治上一统干天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天子一统乎天下的重要方面。

    第三,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君人者国之元"、"君人者国之本"的思想。

    在他看来,"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物莫不应天化",人主也"以好恶喜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