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三、治国以积贤为道

三、治国以积贤为道

同心。

    这里所说就不是一般任贤了,而是要"积众贤"和众贤"同其心"。由此可知前面所说"治国以积贤为道",实应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治国必须任用贤臣,任贤则主尊国兴;第二,任贤不是一人,须"务众贤",并使众贤"同其心"。这后一点,在《考功名》篇中还有类似的论述:"天道积聚众精以为光,圣人积聚众善以为功。故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这两段虽然不是说的群众和英雄的关系,但他说的广纳贤才并使贤臣同心,这确实是治国安邦的要诀。

    董仲舒之提出积众贤,这也是建立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如以尧为例,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真个是做到了尽美尽善,天下太平。然而至殷纣则不同,他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伯夷、太公等皆为当世之贤士,却隐处不肯为臣。以至当时忠于职守的人,也都奔走而亡,入于河海。天下耗乱,万民不安。故此,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则顺天应人,师用贤圣,于是闳夭、大颠、散宜生等聚于朝廷,大公也即三公之位,爱施兆民,于是天下归之。

    人君如何致贤呢?董仲舒从人君的行为、态度和国家制度两个方面作了说明。关于人君的行为、态度,他说: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置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致虚者,精气之所趣也;谦尊自卑者,仁贤之所事也。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皇帝要想广纳贤才,就必须卑谦其身,礼贤下士,待人以诚。这样,天下之英贤,才能云集于其周围,帮助皇帝取天下和治天下。这就是"满招损,谦受益"和于得人者有天下"的道理吧。关于积贤和任贤的制度建设,董仲舒也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下一章详述。

    以上便是董仲舒王道论的主要内容。王道者,王者之路也。所以,不论董仲舒的王道论讲了多少实行仁德的话,甚至还具有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但其最终目的或宗旨,都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是封建帝王取天下和治天下的理论,或叫帝王之术。因此,按照董仲舒的王道论行事,其结果,只能达到封建王朝的盛世。这一点他在《天人策》篇中有一扼要的叙述: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彼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对于这种王道盛世描述,他在《王道》篇借讲五帝三皇之德,作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说明: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① 《春秋繁露·通国身》。

    民时,使民不过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骛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干郊,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下文。

    好一个王道"盛世"!在这个"盛世",除了有至尊至贵的皇帝之外,既有富贵之人,又有一般纳税的穷苦人,而这些穷人却甘愿为皇帝服役和纳税,竟无任何怨恨,民情至朴,不慕富贵,耻于犯法,故囹圄空虚,以至甘露降,朱草生,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四夷亦来朝!这就是董仲舒设想的王道社会,也是他所理想的社会图景--封建皇帝与穷人共同的乐园。然而,这显然只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理论家的一种幻想。不过,却不能因此而作出结论说:这是董仲舒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欺骗!而应肯定,他以仁德作为王道的核心,又提出了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治国以积贤为道,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性,就是今天,也不应一笔抹煞其中的合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