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董仲舒评传 > 第七章待教而善的人性论

第七章待教而善的人性论

    什么是人性?入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中国古代先民早就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商代就己有了这样的说法:"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①不过,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对它进行了深入探讨的,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人性问题是先秦诸子反复辨难的问题之一。孔子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②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③的观点,可是,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之争。除此之外,世子的性有善恶论与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也是两种有相当影响的观点。

    历史从先秦经过秦进入汉代,封建社会的教化任务日显重要,于是董仲舒在总结先秦诸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待教而善的人性论,并首开了性三品的先河,奠定了封建的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董仲舒人性论的性质,历来存在着分歧。西汉的刘子政认为董子非孟而近苟,并批评了他的情恶论之说;王充认为董子览苟、孟而"作情性之说",但批评他把善恶分于性情、阴阳的观点。当然也有与上面刘子政相反的观点,如苏舆则认为董子与孟子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