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傅玄评传 > 一、北地傅氏的来龙去脉

一、北地傅氏的来龙去脉

。于是高祖刘邦采纳刘敬"强本弱未之术",大量徒民充实关中;接着,文帝听取了晁错"徒民实边"的建议,募民屯戍北境塞下,以防御匈奴。傅介子或其父辈大概就是在汉初徙居北地的。①《汉书》本传讲,他于汉昭帝时两次出使西域,很受赏识。特别是后一次以平乐监身份持节,元风四年(前77 年)率少数随从,刺杀了匈奴所立的楼兰王,确保楼兰国归附汉王朝。这使傅介子名声大振,因功受封义阳乡(今河南桐柏县东)侯;北地傅氏后代也因以为荣,追溯先祖必以"傅介子之后"(《三国志·傅嘏传》)相称。

    为了便于叙说,下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明、宋汪藻《世说新语·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有影印版)中的人物谱系、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十遇·傅》所出,兹将北地傅氏的世系简示如下:{ewc MVIMAGE,MVIMAGE, !13800100_0009_1.bmp}①{ewcMVIMAGE,MVIMAGE, !13800100_0009_1.bmp}②{ewcMVIMAGE,MVIMAGE, !13800100_0009_1.bmp}③前面我们已据北地郡于汉魏晋徙迁背景,说明了傅曼所称"北地灵州"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傅嘏、傅玄所称"北地泥阳"在今陕西耀县东南的基本事实。此外,关于北地傅氏的郡望问题,还需补充以下几点内容。

    1.关于清河傅氏

    前举三种唐宋人著述均称,自傅燮始,这一支北地傅氏后裔被称为"清河傅氏"。《新唐书》在紧承傅咸之后,讲道:"子孙自北地徙清河。"《古今姓氏书辨证》在傅咸名下明言"始自北地徙清河"。两处记载虽稍有出入,但肯定与傅咸有关系。清末吴士鉴、刘承斡的《晋斠书注》在傅咸卒年正文后出注曰:"《衰字记》六十六曰:'河间县傅咸冢:晋之文士,葬于此。'案,威为北地泥阳人,其官终于司隶校尉,不知何以葬于河问?或以其曾为冀州刺史欤?"清河在今山东临清县附近,紧傍今山东、河北二省交界的大运河;河间在今河北献县东南。西晋时清河国、河问国之间尚隔有安平国与勃海郡,并不毗邻;冀州治所虽在安平国,但傅成本传讲,他井没有到任冀州刺史,死后葬于河间确实令人费解。还有,傅咸有三子:傅敷、傅晞、傅纂。其中傅敷、傅昧于永嘉乱中避于江南,子孙相承,是在东晋南朝的江南安身立命的;至于傅纂其人,史书未出他的存活去向,也不见有关他的后人① 《汉书》本传只言傅介于是"北地人"。颜师古注据《赵亢国传》赞语"义渠公孙贺、傅介子"一语,推断傅介子当为北地义渠人。

    ① 《汉书·傅介子传》:"子敞有罪不得嗣(爵),国除。"此傅敞于他处不 载。② 《宋书·傅弘之传》作"韶"。《南史·傅弘之传》却作"歆",《晋书· 桓石绥传》又作"歆之"。③ 《太平御览》卷五一二引《傅子》:"傅燮,字南容,奉寡嫂甚谨,食孤 侄如赤子。"可知傅燮有一兄早死,与傅睿无干。

    踪迹。①因此,所谓"清河傅氏"从傅咸及其后辈身上无法找到答案,那么为什么又冒出"清河"支属,而且从傅燮算起呢?是否与傅曼有关涉?这个问题暂且不论,留待后面讨论傅燮时再说。

    2.关于太康改籍

    《宋书·傅弘之传》曰:"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悉属灵州。

    弘之高祖抵,晋司徒,后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属泥阳。"太康三年(282 年),西晋又恢复了北地郡灵州县建制,这时傅玄刚去世不久。傅嘏子、傅玄族侄傅抵却不愿仍归旧属灵州,坚持以徙置泥阳为籍,以致这两门北地傅氏后裔在日后侨居江南称自己的郡望地时出现了分歧。傅祗之后的傅弘之称"北地泥阳",傅咸之后的傅亮称"北地灵州",均见《宋书》本传。这说明傅玄下一代的两支同宗同望傅氏已经不同门了。问题是,傅玄与其同辈年长的傅暇(209-255)是一种什么关系?史书称傅嘏是傅玄的"从兄",傅抵是傅咸的"从叔",似乎血缘很近。但是,据后来颜之推反映北方人士的亲族关系,"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颜氏家训·风操篇》),与南方严格的称谓有异。这虽讲的是南北朝的风俗,应该说追溯至魏晋时期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傅嘏、傅玄二人间是否属真正意义上的从兄弟关系,很难认定。从前列世系表及页注中,我们也可发现,傅玄之祖傅燮与傅嘏之祖傅睿就不是亲兄弟,二人各有父辈,其父辈是否为亲兄弟,由于史籍失载,也不能断定。因此,即使傅嘏、傅玄仍可以从兄弟相称谓,而两支傅氏的血亲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太康年间的改籍只不过是意味着亲疏关系的公开分支、各有所属罢了。

    3.关于汉魏及其后的郡望问题

    西汉士人称籍,或因袭祖居地,或用新徙居地,或改为封爵地,情况比较灵活。但是,后来的情形表明,郡望之地只是士人出处标榜的胸前徽章而已,很难说那个地方就是一个人出生成长或赋闲居住的所在。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几代人一直居住、作官在江南的士子,却仍沿袭着远祖的郡籍,必称自己是北方某地的人士。这当然是门阀制度造成讲究门第、郡望、族姓的后果。但追究起来,仍与汉魏制度有关。比如,两汉时规定边人不得内徙,汉未的品评人物乃至魏初开始制定的"九品官人法",以及魏晋时实行虚封不就其封地的变化等,就使得士人的属籍,特别是边郡士民之籍,很难随便更改。①汉魏之际,天下大乱,"衣冠士族,多离于本上"(《通典》卷一四),沿至西晋,土断不行,士人只好仍称旧籍;加之选举中注重门第族姓,旧籍虽与实际居住地毫无关系,却决定出处居职,是士人社会地位贵贱的标识,因而大姓世族十分重视。这样,旧属籍只不过成了识别人地的郡望所属的渊源了,实际上是不必认真计较的。就以傅玄而言,由于"汉魏以① 新、旧《唐书·酷吏传》有传的傅游艺,武后时为相,但本传又记为 "卫州汲人"(今河南汲县西南)。傅游艺虽为傅玄、傅咸之后裔,但并不能肯定 他就是傅纂之后,且注籍与前代又异,还有南北统一的因素需要考虑,因此很难 确定。另外,南朝宋、齐、梁三代与北魏及分裂后的东魏,在青齐地区争夺时, 有清河人傅永、东清河人傅竖眼(其先祖傅伷亦为清河人,后南迁磐阳,即今山 东临淄市南),《魏书》有传。但是,傅伷是否即为傅咸之后,这支清河傅氏是否 为"裔孙仕后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情形,仍下能上溯而定。

    ① 更改属籍的例外情形有:朝廷特准,如东汉张矣由敦煌迁至弘农;乘着时世纷乱,冒称某郡大姓,如汉魏之际管宁著《氏姓论》就鉴于"衰乱之时,世多妄变氏族者"(《三国志·管宁传》注引《傅子》)。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通鉴》卷八一),像傅氏这样的名门望族,还会继续居留在北地郡吗?显然不会。不但傅玄没在北地郡呆过,而且他的前辈父祖、后代子孙也与北地郡很少有关系乃至毫无关系。②我们前面认真讨论北地灵州、泥阳的实际所在,只是为了辨明傅氏郡望本末,而不是要坐实他们不同时期的居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