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傅玄评传 > 二、祖傅燮的仕履与性格

二、祖傅燮的仕履与性格

    傅玄之祖傅燮(143?-187),字南容,《后汉书》有传。他一生最后几年入仕居官期间,干了两件轰动一时、名扬后世的大事:一件是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转战南北,功绩卓著,成了"英雄";另一件是出任汉阳太守,面对羌胡叛军,孤城难守,以身殉职,成了义士。他的性格特点,也通过这两桩事功本末,表现得鲜明突出。本传对此有详细记载,《通鉴》里亦大量采录。

    (一)入仕前的大致情况

    本传言及傅燮人仕前的文字甚少,他处亦无可补阙,只知他"少师事太尉刘宽"一事而已。

    刘宽(120-185)于《后汉书》有传。他任太尉是在灵帝嘉平五年(176年)以后,当时傅燮之子傅斡已出生,对傅燮而言,已不可再称"少"时。傅曼师事刘宽肯定应在此前无疑,"大尉"是以显职尊称。

    本传紧承师事刘宽语后曰:"再举孝廉。闻所举郡将丧,乃弃官行服①。"结合上下文,从这两句话里,我们略可推知傅燮入仕前的一些大致情况。第一,生年约在顺帝汉安二年(143 年)前后。东汉时,郡国举孝廉在岁末。傅燮这次"再举孝廉"入仕是在灵帝光和六年(183 年)底。顺帝阳嘉元年(132 年),东汉政府据当时尚书令左雄建议,颁诏:"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通鉴》卷四三)从此对士子实行严格的限年入仕之制,直到魏文帝黄初三年(222 年),这一规定才正式被取缔,不再遵守。①其间虽有早仕之例②,当与顺帝阳嘉诏书里特加"不拘年齿"有关,而且很少见,本人传记里是要说明或提供线索的。傅燮被举孝廉,应该在他40 岁以后。第二,师事刘宽当在入洛阳太学后。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 年)以后,京城洛阳"游学转盛",太学"至三万余生";当时诸生互相标榜,清议激扬,太学生之间亦行拜师相从的风尚。③按惯例,士家子弟入太学的年龄是在15 岁。傅燮初入太学当在桓帝永寿三年(157 年)前后,其时刘宽38 岁,尚② 汉末以降,维系士人与郡望的纽带,一是强烈的乡土感情,二是初什要经本郡官吏或中正察举提名。① 其时服丧以日代月,二十六日即期满除丧,不行三年之制。

    ① 《三国志·魏文帝纪》黄初三年诏:"今之计(吏)、孝(廉)??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到皆试用。"② 《后汉书·范滂传》记,范滂(137-169)举孝廉入仕的时间颇早。《三国志·魏武帝纪》讲,曹操(155-220)"年二十,举孝廉为郎"。③ 参《通鉴》卷五三正文与胡注。

    未入仕,亦在太学,其后不久居官,仍在京师。④其间,傅燮慕其名而师事之,有五六年(157-162 年)之久。刘宽其人,本传注引谢承《后汉书》讲,"少学欧阳《尚书》、京氏《易》,尤明《韩诗外传》",被人们"称为通儒"。显然,他是固守经学传统的儒者。汉末"党锢之祸"以后,士族知识分子迭遭外戚、宦官的排斥打击,"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传》),官学随之颓废,浮竞之风颇兴。但是,传统经学作为士族的精神寄托和思想武器,是不会完全衰落的,私学传授在士人中就会受到青睐。刘宽日后与诸生"执经对讲"(本传语),说明私学是有市场的。傅燮师从刘宽,接受传统经学的熏陶,这对他的思想性格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再举"之郡非本郡北地。既为"再举",则有"初举"①。当时士子被"初举",一般不就,多是"再举"或征辟后才入仕,而且相隔时间不会很久。"初举"多为本郡。傅燮曾为北地郡"初举"。本传曰:"初,(北地)郡将范津明知人,举(傅)燮孝廉。"范津其人后来做了汉阳太守,傅燮接替了他;此前他曾在北地郡担任边将,举过傅燮。

    那么,"再举"之郡是否还是本郡呢?不是的。原因是,北地郡于傅燮被"再举"入仕后,即光和七年(184 年)初,并没有发生"将丧"或已丧的事变;即便"再举"仍是北地郡,本传不当称"所举郡"。因此,"再举"之"所举郡"当为他郡,或与傅燮曾侨居该郡有关②。史料不足,无法确定。不过,傅燮光和六年(183 年)被"所举郡再举"后,次年(184 年)二月,张角领导的黄中起义在冀州"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后汉书·灵帝纪》)。甘陵国是桓帝建和二年(148 年)由"清河国"改称的(《后汉书·桓帝纪》)。傅燮一支又称"清河傅氏",或与傅燮少时曾侨居其地有关。甘陵国于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前后,形成南北部朋党,是汉未党人之议的发祥地。这些跟傅燮有无联系呢?值得考虑。

    (二)讨黄巾功多不封

    据《通鉴》卷五八记载,中平元年(184 年)三月初,北地太守皇甫嵩、交趾刺史朱被匆忙调至京城,各统一军,合计四万余人,共同讨击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内的黄中军。初仕居官的傅燮受任护军司马之职,领兵作战,先在朱部下。四月间,傅燮所在朱携军为黄巾军波才打败,皇甫嵩军据守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又被波才包围,官军兵少受困,军中惊恐。五月,从洛阳率兵增援的骑都尉曹操所部会同朱赶至长社,三军里应外合,大破围城的黄巾军。六月,皇甫嵩、朱携二军合势攻夺了颍川郡治阳翟,乘胜向东南挺进,讨击邻近的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汝南④ 《后汉书·刘宽传》记,延熹八年(165 年)之前,刘宽仕历情况是:"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再迁,出为东海相。"大将军梁冀受诛在延熹二年(159 年)八月,"京师地震"在延熹五年(162 年)五月。刘宽入仕当在延熹二年(159 年)诛梁冀前,他40 岁时;出东海相在延熹五年(162 年)地震之后。

    ① 据和帝永元十三年(101 年)诏,缘边郡口"五万以下,三岁举(孝廉)一人"。见《通鉴》卷四八。北地郡人口当时(183 年前后)不足5 万。

    ② 《晋书·李含传》记,李含是陇西狄道人,侨居关中始平,西晋时两郡并举其孝廉,说明侨居之郡是能够举荐的。

    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的黄巾军,又连连取胜。

    在南线战场接连平息颍川、陈国、汝南三郡(国)的黄巾势力,官军声威大振的同时,北线战场却遇到了麻烦。卢植所部与黄中起义的领袖人物张角在巨鹿郡的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固垒息军,暂呈胶着态势;朝廷撤换了卢植,派去了董卓督战,也无建树。于是,朝廷诏命朱军继续南下,讨击南阳;皇甫嵩回师北上,进攻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县南)。这时,傅燮统领之部转归皇甫嵩指挥,随之北进。傅燮的战功主要是在北上后赢得的。八月,皇甫嵩军在东郡苍亭(今山东阳谷县北)与黄巾军交战,傅燮所部捉获并处斩了这支黄巾军的首领卜巳;接着,皇甫嵩军受诏继续北上讨张角。十月,破广宗;十一月,陷下曲阳(巨鹿郡之北境,今河北晋县西)。至此,燃遍神州南北的黄巾起义烈火被暂时扑灭了。作为主帅的皇甫嵩,为东汉王朝的苟延残喘,立下了汗马功劳,升官晋爵,一时荣显。但是,作为得力干将的傅曼,"斩贼三帅卜已,张伯、梁仲宁等,功高为封首"①,竟因宦官赵忠作梗,一无封赏。

    傅燮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功多不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件事在当时曾引起士人们的纷纷议论,为傅燮鸣不平。两年后,中平三年(186 年)朝廷诏论讨黄巾之功时,执金吾甄举代表众议,当面向刚由中常侍升迁车骑将军的宦官首领赵忠递言道:"傅南容前在东军,有功不侯,故天下失望。"(《后汉书·傅燮传》)对于傅燮之功,我们今天不能赞许,因为他的手上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对于他的不受封的因由,却值得特别提出来一议。汉末两次"党锢之祸"后,党人遭禁,宦官得势。黄巾起义之前,朝中十二常侍张让、赵忠等宦官头目控制皇室,把持朝政,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京师昏乱,州郡民不聊生。宦官集团的政敌是遭打击的正直士人,士人情议的目的是为了铲除宦官,振兴皇权。斗争的结果是,有声有色的关心政治、扶持王室的书生议论,反被诬为谋反之举,受到残酷镇压;而危害王权、祸国殃民的好佞宦官,却变成了皇权